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十位党校青年教师,带你探究十年的十个“为什么”材料-10篇(第8/1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06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6分钟。

另外在微观的制度设计上,我们也非常注意体现执法的公平正义。比如说作为行政执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律依据,那就是行政处罚法。早在1996年我们就制定了行政处罚法。2021年的时候,行政处罚法迎来大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不存在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这个是新的行政处罚法一个亮点,就是讲以后进行行政处罚,要考察当事人的主观状态,看你到底是故意还是过失或者没有过错,那无犯意则无犯人,如果没有过错,就不应该对人家进行处罚。

但是过去我们的行政处罚法不是这样处理的,过去我们只看只要有违法的结果,那就对他进行处罚。那如果这样操作,在实践中就有问题,比如说广东东莞曾经发生一个案例,网约车司机出来拉活,然后一家四口他们打车,上了车之后乘车人里面有一个婴儿,他就开始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司机见状连闯三个红灯,把他们送到医院,让这个孩子得到及时的救治,但是事后也面临问题,那就是他闯了三个红灯要对他进行处罚。各位觉得这种情况是否应该对他进行处罚呢?我想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不应该处罚。因为如果处罚,那可能以后我们就都不敢见义勇为了,所以后来交警也调取了录像,了解了情况,就把这个处罚撤销了。所以这个是关于执法公正。

法治公正的第三点是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犯罪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从十八大(报告)提出来"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到十九大(报告)提出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目的就是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通过这些改革,我们的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举个例子,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这个制度运行并不好,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过于严格,尤其对于防卫人的要求过于严苛。

比如曾经有人举例子来形容,以前怎么样才能构成正当防卫。说假设张三手持凶器追打李四,这个时候举起凶器没有落下,请问能不能防卫?答案是不能,因为还没有打你,如果防卫只能构成假想防卫;如果凶器已经落下,把人打伤,这个时候请问能不能防卫?答案是也不能。因为如果防卫只能构成事后防卫。请问如何才能构成正当防卫呢?那就是凶器举起来,正要落下,说时迟那时快,把这个凶器抢下来,然后把你(加害人)打伤,这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当然这个说法比较夸张了,但是也表明以前我们要想构成正当防卫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法律不能强人所难,所以我们讲正当防卫必须从防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来考虑这个问题。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一批关于正当防卫适用的指导性案例,来对司法实践进行纠偏。然后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比如说"山东聊城辱母案"、"江苏昆山反杀案",还比如"云南丽江反杀案"等等,这些案件最终都被认定为构成正当防卫,这些案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大家充分讨论,社会的民意已得以充分地释放,捍卫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司法机关不只是在个案上进行调整,在制度上也进行调整。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还有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总结归纳了正当防卫制度,司法适用的规则。最高司法机关通过这些积极的能动的释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正当防卫制度的价值实现,体现了公平正义。

再举个民法上的例子,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整个的社会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那么在疫情暴发期间,如果合同不能履行,如何适用法律?疫情暴发之初,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讲到,说疫情是一场公共的卫生事件,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那由此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构成不可抗力,双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那是不是疫情期间所有的合同不能履行,都能够构成不可抗力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商铺的租赁合同,双方签订的合同期限是10年,不能仅仅因为一段时间的经营不善,就主张解除合同,但是因为疫情,可能承租人确实也受到损失,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如何调和这个矛盾?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引用民法对于"情势变更"这个制度的规定。

我们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所以这个规定就能解决我们上面说的这个问题。出租方和承租方双方坐下来谈一谈,把租金往下降一降,这样对双方都好。比如对出租方,疫情期间房子本来就不好出租,房租减一点,但是依然有收益。对于承租方来讲,房租降下来,成本也降低了,可以继续经营,等以后有机会再东山再起。

所以以上讲法治公正,包括立法公正、执法公正以及司法公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个案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但是就是一个一个的个案,构筑起老百姓心目中法治信仰的基石,就是一个一个的个案,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砥砺前行坚实的足迹。

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的李媛媛。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中国,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我所生活的国家就是中国啊。"今天的"中国"的确是一个主权国家,有着明确的国家主权,有着清晰的地理边界。但是主权国家这个理念是在17世纪的中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中国"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中国"这个字样最早的印迹,是在1963年的陕西宝鸡所出土的一个文物,叫作何尊。何尊里面有一段铭文,铭文里面有一句话,叫:(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文物,这个何尊在故宫博物院所举办的一次展览当中也出现了,而且居于C位,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何以中国"。它以一条河流的意象,向我们展现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连续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原生态文明体所经历过的起承转合,它如何汇聚百川,融成江海。它所呈现的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告诉我们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走在这些文化遗迹所搭建的时间走廊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面前的文物,不是一片片零圭断璧,不是一册册尘封卷轴,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也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而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情感,始终在滋养着我们,也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因此我们看到,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几千年时间,我们所谓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文明水准的象征。中国中国,中央之国。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上的中国是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