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部长上半年文章-45篇(第3/14页)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映照温州。党代会报告提出新的时代命题,无不与宣传文化工作相生相连。今后五年,我们要深挖"永嘉学派"内涵,研究编纂《温州大典》,开展"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十大文化新地标,涵育"最温州"的城市品格。我们要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城建、创意、数字深度融合,建好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打造设计之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以文气激活人气、商气。我们要依托2022"东亚文化之都"和亚运会"聚光灯"效应,推进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实施"文艺高峰"铸造行动,推动瓯越文化走出去,以温州之名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全国志愿者之城,打响全民阅读示范城品牌,放大"最美温州人"效应,打造世界温州人的精神家园。
聚焦群众有感,走好共富之路。党代会报告部署"六个先行""十项举措",归根到底是为了带领人民群众走好共富路,过上好日子,在温州感受幸福中国。我们要坚持共同富裕、文化先行,宣传答卷、幸福结果,聚焦"人的一天、人的一生",服务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统筹"共享社·幸福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阵地,打好公共文化服务"扩中""提低"组合拳,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山区海岛倾斜,构建均等普惠共享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全民阅读共享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享受幸福温州。
滁州奋进新征程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
2022年3月10日
八百里皖江浩浩汤汤,滁河两岸见证多少风云变幻,却从未像今天这样风光无限。
2021年,因"滁河"而得名的滁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62.1亿元,连续3年稳居安徽"第三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三。
回首过去5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实现在全省由"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由全国第147位提升至第87位、长三角第27位提升至第25位、全省第5位提升至第3位......一个个跳动的数据绘成一条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上升曲线,如今的滁州发展能级更高、发展格局更大、发展动力更足、发展成色更优,已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然而,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的滁州,素有敢为人先、奋勇争先基因的滁州人民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去年金秋,滁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奋进新征程、冲刺八十强"的宏伟目标。从全省第三出发,向着全国八十强进军,滁州全市上下正怀着"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紧紧围绕"5688"奋斗目标和"五五"愿景,意气奋发朝着新的目标、新的蓝图勇毅前行。
发展为先
拉升标杆实现高质量
宏伟的蓝图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的。
今年年初,滁州市两会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滁州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9.5%"的目标,折射了滁州拉升标杆、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的争先意识,体现了滁州敢于领跑全省、较量长三角城市的雄心壮志,彰显了滁州勇夺高分、确立胜势的从容自信。
"干就干最好、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今年滁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直部门、各县(市、区)和各园区给自己重新定位坐标体系:放眼全国、对标长三角地区,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这种争的意识、拼的干劲、赢的决心,让滁州干群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始终焕发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劲头足、在状态"是外界对滁州干群的评价,"热气腾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成为滁州新的标识。
产业强则经济强。滁州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创新建立光伏、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八大主导产业链链长制,致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02个、新开工416个、新投产312个。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当前滁州百亿项目近20个,仅去年一年,新签约百亿项目就达10个,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大项目增加最多时期。今年更是旗帜鲜明提出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百亿级工业大项目努力实现市直园区和县(市、区)全覆盖。
开放的热土正奏响雄浑的交响曲。滁州市深刻领会和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左右逢源、资源良好、腹地广阔等优势,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目标定位,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突破口,以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为支撑点,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开启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征程。
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是滁州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两大功能区正争分夺秒加快建设,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形成了一批批突破性成果。作为国内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自2018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以来,各路建设大军一直加班加点、日夜奋战,随着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站点陆续建成,滁宁同城化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此外,除了早已开通的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外,合新高铁明光先开段已开工,宁淮铁路先行工程稳步推进,沿江高铁可研已批复,宁天城际铁路二期列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公路通达能力提高,来六高速、明巢高速、北沿江高速滁天段、G36宁洛高速蚌埠至明光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宁滁、天仪、凤定、明盱等6条高速公路等正加快前期工作;同时谋划建设16条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等区域衔接的普通国省道。
滁州加大产业承接力度,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协同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正式启用,成为滁州在上海开展项目推介、产品推广、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滁州市8个县(市、区)分别与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玄武区和浙江省玉环市、台州市等地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全省首张"跨省通办"新生儿社保卡、营业执照分别成功在滁州市来安县与南京市六合区、浦口区"跨省通办"专窗发放。
滁州市连续多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赶赴沪苏浙开展实训,深入园区和企业跟班学习,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共建滁州分中心,组织开展滁商大讲堂,推动创新资源联动接轨,大力支持十大科创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滁州市各地还开通至南京的公交班线,发行全国交通一卡通--"亭城通"卡,实现了与南京等200多个城市公交互乘互刷。滁宁两地在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充分合作,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为苏州工业园"走出去"战略中跨省合作最成功的典范,苏滁高新区正探索"一区多园"新模式,积极提质扩容,始终当标杆、进前列。
改革是滁州一面旗帜。近年来,滁州市始终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先后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了56项国家改革试点、90项省级试点,一批批改革创造了经验,形成了品牌。如今,滁州深化改革再出发,不断擦亮改革品牌,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百亿小岗",奋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
在任何时候都把发展摆在最突出位置,树牢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大发展、快发展、要发展"在滁州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声。
项目为王
"双招双引"打出新攻势
2022年2月8日上午,滁州大剧院内华灯璀璨、座无虚席,大规模、高规格的全市开年第一会--"双招双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没有'双招双引'就没有未来发展,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打出新攻势。"滁州市委负责同志的讲话铿锵有力。
近年来,滁州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抓手,持续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一大批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的落地落户,为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滁州深化招商手法打法步法"关键招数",去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02个、新开工416个、新投产312个,新签约百亿项目就达10个。"顶格推进、顶格协调、顶格倾听"是滁州招商引资的致胜法宝。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紧盯重点项目,每月保持10天以上在外招商,大频率、高密度走访对接一批优质企业,促成一批重点项目快落地、早建设。上行下效,以上率下。"一号工程"之上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全市上下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谁招来大项目、好项目,谁就是滁州功臣"。去年,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800多天,拜访企业近千家。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高频出征、高频协调,八大产业链协同推进、兵团作战,县干招商小组全面出击、分兵突破的立体化、网格化的招商格局。"人人想招商、处处项目"的浓厚氛围在皖东大地蔚然成风。
去年12月14日至15日,2021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在滁州市举行,大会期间,总投资超600亿元的8个光伏产业项目落户滁州,为该市光伏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增添了新动能。去年以来,滁州市围绕战新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招引龙头企业"建链强链",招引关键环节企业"补链延链",新引进大体量、高质量项目创历史新高。2021年共引进八大产业项目346个,占比68.9%,八大产业逐渐形成集聚、集群效应,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达到新的水平。近几年来,滁州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三看三比",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便是看项目建设,比建设速度。2021年,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转化率51.8%;新投产亿元项目312个,同比增长36.2%,东方日升新能源、福斯特胶膜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转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与招商同向"顶格"发力的就是招才。人才资源是吸引资本、带来项目、激发活力的关键因素。去年以来,滁州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谋划部署招才引智"十大举措",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62人,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21个,为企业招工招才超7万人,把滁州打造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施展才华的"舞台"。今年2月8日,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双招双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16个招商引资项目、9个招才引智项目在大会上集中签约,其中16个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同日全市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60亿元......
实干为要
优良作风赢得"亭满意"
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过后,一场头脑风暴、行动风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按照全省"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和全市"遍访企业,助力纾困"活动安排,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现场办公解决困难问题。各级干部对问题做到及时交办、限时解决、跟踪督办,做到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好企业的服务员,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让为企服务更加高效,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其中,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人才服务千企大走访"活动,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分类认定系统,开发"亭城英才服务卡",推进"不见面"24小时不打烊服务,精准服务各类人才1万多人次。
今年1月1日,全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该市首次从法治层面为各类市场主体活动提供的有力保障,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滁州新标识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滁州市深入开展"双对标"活动,以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为抓手,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等,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亭满意"营商环境。
去年12月8日,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率队来滁出席总投资152亿元力神年产36GWh锂离子电池项目签约仪式。签约仪式上,张强由衷感慨地连说了"四个没想到":"没想到市县几大班子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没想到项目前期进展速度出乎意料,没想到滁州对项目支持力度实打实、见实效,没想到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让人耳目一新,非常看好滁州未来发展,非常看好在滁投资前景。"今年2月8日,力神项目在全椒县破土动工。
滁州市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滁州头部企业家餐叙畅聊,帮助解决企业诉求。建立企业服务联盟,吸纳多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法律等服务。建立"八大产业链"平台,服务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挖掘整合,带动企业协同发展,为"强链延链补链"赋能。2021年,该市依托企业服务中心累计走访重点企业1400余次,协调办理项目开工行政审批事项2000余项;收集用工、用地、用钱等企业诉求635件,及时化解率达97.8%。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滁州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继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保持发展,在新的"赶考"路上努力忠诚尽职、奋勇争先,为"皖"美答卷交出了一份出色、出彩、出众的"亭"好成绩。
守正创新担使命凝心聚力谱新篇2021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综述
市委宣传部
2022年3月31日
202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庆祝建党百年主线,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爱家乡的主旋律,为助推"一都四区"、加快商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高扬思想之旗夯实精神之基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发挥市委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组织集体学习、报告论坛、现场教学16次,专题研讨6次,举办"商洛大讲堂"专题报告9场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9000余场次,受众37万余人次。推动"学习强国"商洛平台上线,订阅量近1000万,累计发稿1550余篇。深入开展"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大调研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竞赛,3个项目被评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13个项目获市创新奖,19个课题入选省委宣传部重点调研课题,《脱贫攻坚的商洛实践》入选中宣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城市发展》一书。创新开展"爱我商洛"主题活动,策划开展系列活动3000余场次,形成全市联动、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二、深学百年党史涵养为民情怀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创新方式灵活学、突出差异分类学、严督实导规范学"四学"联动,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办公室会、专题工作会20余场次,深入县区、部门督导3次。市县区各级高质量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民主生活会,拍摄党史专题片《红色商洛永续华章》,出版发行《中国共产党商洛历史》《秦岭深处的红色记忆》《红军的故事》等红色书籍,编印党史学习教育读本,推动"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组织"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3期,参学17万余人次,参学率全省第一。深化"学史悟思想强根铸魂奋进新时代追赶超越"主题活动,开展"永远跟党走"宣传教育、"百年巨变看商洛"摄影展、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晚会等主题活动3500余场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市党员办实事10.87万件,商洛高新区创新开展"火炬先锋三争三创"承诺实践活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化拓展到一线企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市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报道,中央简报以《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幸福新生活》为题对我市学习教育成效给予肯定。
三、压紧压实责任筑牢守稳阵地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制定正面、负面清单,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市委巡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反馈、跟踪整改问题217个。建立涉商舆情"3+N"应对处置机制,针对重要节点和重点领域,实时做好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有效防范化解处置涉商舆情风险。持续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在山阳召开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扫黄打非"区域联防协作会议,山阳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漫川关镇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全市1人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个人,2人获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平台689个,构建形成县区、镇、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联动网络,持续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加强硬件投入、完善软件保障,加快市级"一台一报一网"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新格局。商州区融媒体中心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商州融媒"微信视频号年浏览量达1000多万次,区级主流媒体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坚持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
积极服务全市重点工作,策划实施十四运会、疫情防控、防灾救灾、作风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环保督察等一系列有分量、有影响的宣传报道。市级主流媒体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打造一都四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专题专栏,全方位报道我市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成立市委通讯组,建立中省媒体沟通联络机制,积极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省主要媒体来商采访,推出《陕西商洛:明晰目标路径打造"一都四区"》《提士气强担当商山洛水展新颜》等重头稿件,累计发稿3800余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节目展播,9件作品荣获省新闻奖。高质高效推进纪录小康工程,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柞水县入选全国"纪录小康工程"试点县。建立外宣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实施2021丝博会、陕南三市绿色循环经济合作、商洛企地融合发展大会等重要节会展会对外宣传,举办新闻发布会15场次。丹凤县组建的"双微联盟",有效整合全县微信、微博和视频号、抖音号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唱响了对外宣传主旋律。全媒体推出"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原创歌曲MV集锦、《这里是商洛》《红色商洛永续华章》等系列宣传片,对外立体展示商洛最美亮点、最美品牌、最美形象。
五、弘扬核心价值践行立德育人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两融入",深化实施"厚德陕西、善行商洛"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地落实。组织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学习宣传,评选2021感动商洛十大人物14名、第三届文明家庭18户、商洛好人72名,3人获省"新时代好少年"荣誉,10人荣登"陕西好人"榜,3人获"中国好人"。持续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细胞创建工程,命名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03个,洛南县成功创建2021年度市级文明县城。持续加大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镇安县入选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县,青铜关镇东坪小学等4所学校入选2021年陕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创新设计"请党放心防控有我""红马甲跑腿"等抗疫志愿服务项目,服务群众十万余人次,9个个人和集体荣获2021年度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1个集体、28个个人、5个社区被评为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制定《商洛市乡村文化振兴方案》,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商南县"开展五新助农、助力乡村振兴"被编入2021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在全国推广。
六、激发产业活力满足文化需求
编制《商洛市"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落实重点企业"一对一"包抓机制,建立后备纳规文化企业库,5家企业入选全省"十百千"工程骨干企业库,4个项目获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组织参加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签约资金5.4亿元。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复排传统折子戏52个、新创作小戏小品17个、歌曲11首,小说《履道》、花鼓戏《冬去春来》等作品入选省重点文艺资助项目,歌曲《幸福马炉》荣获全国村歌大赛展演金奖并入选全国2021年喜庆建党100周年优选歌曲,扶贫主题电影《秦岭花开》首映并入围全国20部"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推荐活动"提名影片。有序组织全市70个电影放映队深入基层群众,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看电影学党史"主题放映活动13272场次,开展线上线下"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承办2021年全国"三下乡"示范活动,中央、省、市向柞水县赠送项目、资金共3.89亿元。
2022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切实增强做好商洛宣传思想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把握全局、服务大局,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持续推动新时代新思想在商洛走深走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文艺发展欣欣向荣,推动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助推"一都四区"建设,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商洛的时代主旋律、最强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创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共护长江水同绘大地绿"倡议书
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
2022年4月25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繁衍了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华夏文明,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源泉。长江流经湖南163公里全在岳阳,孕育了500多万勤劳朴实的岳阳人民,润泽了物产丰饶的洞庭鱼米之乡。共同守护好长江母亲河,是我们光荣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为切实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责任,全面推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岳市文明办向全社会发出如下倡议:
--做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坚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带动更多人以实际行动关爱生态环境、珍惜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做长江生态环境的守护者。自觉遵守《长江保护法》《洞庭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时刻关注长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制止侵害长江生态环境的行为,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当好长江母亲河的"忠诚卫土"。主动参与到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长江禁捕退捕、打击违法采砂、非法码头整治等工作中来,携手奏响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时代强音"。
--做绿色发展方式的推动者。全力参与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自觉崇尚节约适度的消费方式、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禁塑限塑、节能降碳等活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时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做城市护绿添绿的志愿者。人人争做绿色环保志愿者,用热情种下一棵绿树,用爱心呵护一片绿地,用行动守护一方绿土,让岳阳的天更蓝、便绿、水更清、岸更美,让绿水青山成为岳阳最靓丽的风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母亲河没有旁观者。让我们行动起来,共护长江水、同绘大地绿,全面凝聚共抓长江大保护合力,全面筑牢水清岸绿的生态根基,为加快建设产业强劲、开放领跑、绿色示范、人民共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接续奋斗,为确保一江碧水绵延永世贡献力量。
一封家书诉百年党史咫尺素笺载家国情长
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长陈冀
2022年5月4日
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即使不是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家书也都承载着浓浓的血肉亲情,游子远行、夫妻分离、亲友异地,始终是突破山海阻隔、延续亲情友谊的"带着体温的纽带"。而在侨乡,有一种名为"侨批"又叫"银信"的特殊家书,静静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如诉如泣、如歌如诗,记录着家、城、国的故事。
侨批曾被国学大师饶宗颐称誉为"侨史敦煌",是一种"信件""汇款单"合一的邮传载体,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江门的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如何挖掘、包装、传播、活化这些"老物件",使这些文化宝藏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是一道重要的时代命题。2021年,江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开展"侨批中的党史"挖掘、传播活动,为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也让侨批这个"老物件"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芒。
顺势而为,应时而生,"侨批中的党史"成为讲述好百年党史的江门创举
侨批是江门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化资源。如何将侨乡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侨批置身于百年辉煌党史的坐标中进行观察解读,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们坚信,地方性的就是中国性的、世界性的。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侨批集中产生的年代与百年党史有着很长跨度的时间交集。鸦片战争后,列强欺凌、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大量华南沿海百姓出洋谋生,因之产生了大量侨批,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这些家书漂洋过海,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映照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等历程。
上一篇:2022年求是文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