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公开发表文章汇编-171篇(第13/27页)
可为·可不为·不可为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换届,一批"新官"将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上任伊始都自然会思考"干什么""怎么干",谋划自己的"三把火"。然而,这"火"该烧什么、怎么烧,哪些事情可为或可不为或不可为,无论是"新官"还是"旧官",都应该想清楚、弄明白。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三圈理论,它构建了"价值""能力"和"支持"三要素分析框架,三要素分别代表三个圈,三圈全部重叠的那部分,属于既有价值又有能力,并且能得到各方面支持的事,这样的事可为;只有两圈重叠的那部分,则可不为,或可以暂时不为;而三圈根本不交叉重叠的那部分,则属于不可为的事。三圈理论给了我们颇多启示。
可为之事当全力去做,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情当中,哪些事是可为之事?不少干部未必搞得很清楚,而有些干部虽然搞清楚了却不愿、不敢和不善作为。现实中,有的热衷于做一些显山露水、"贴金露脸"的事,对老百姓呼声高、诉求大的民生实事提不起劲、来不了神,甚至对老百姓急着等米下锅的事,竟然"你急他不急",好比大象屁股推不动;有的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对那些利长远、动筋骨的改革创新,缺乏动力、不感兴趣,"一等二看三通过",甚至或明或暗地"软抵制";有的满足于喊口号、提理念,对那些"深水静流"悄无声息诸如环保、生态建设等事情不冷不热,等等。干部、干部,干事为第一要务;干部、干部,干事才有进步。要干事,就得全力去干那些既有意义,又有能力,并且得到最广大干部群众支持拥护的事。没有意义的事不必做,没能力办到的事无法做,得不到最广泛支持的事做不成,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具备了才真正可为,并且要既坐诊又号脉、既出工又出力,在有为中有位。
可不为之事当量力去做,这是一种清醒和自觉。孟子有句名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范晔在《后汉书》中说:"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世上之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为或一时不为并非不能为,实乃一时的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倘若硬着头皮勉强为之,则必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这些年,一些地方接连不断出现被群众叫停的PX项目,从一个侧面说明可不为的一些道理。有的人总是片面地认为只要"有价值"又"有能力"就可以脑袋一拍干起来,不管也不顾群众的意愿,还美其名曰:看准了就干。有的虽然老百姓有需要,客观上也有必要,但自身条件不够,能力有限,却迷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硬搞"霸王上弓",盲目蛮干、硬干,结果造就了不少"僵尸项目""烂尾工程"等等。做事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或只顾一厢情愿,有时候,有些事情条件不具备、不成熟和不到位时,不妨暂且缓一缓,不可操之过急,有时"慢下来"也不失为一种良策。要"跳起来摘桃子",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特别是要关注最广大老百姓的哭与笑,这是可为与可不为的"指挥棒"。
不可为之事当坚决不做,这是一种意志和定力。作为党的干部,不可为的事很多,从大的来说,违背党的主张、触犯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等底线的言行都是毫不含糊决不可以为的事,这里的不可为主要是就做事而言。没价值去做、无能力去办、群众又不支持去干,这"三者"都不沾边的事自然不可为。然而,这简单明摆的道理,在有些人眼里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信奉"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于是一味在GDP等数字上做文章、"玩游戏";有的好大喜功,迷恋"面子工程""马路经济",于是热热闹闹搞"造城运动";有的热衷打造个人威望、树个人形象,于是今天提个这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搞张书记种树、李书记砍树,还炮制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新概念,等等。这些事情既没任何意义和价值,又让老百姓反感和厌恶,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不可为之事,重要的是有正确的价值观、名利观和政绩观,学会算大账而不是一味算小账、看长远而不是一味看眼前、装着群众而不是一味装着自我,这样,心里头才会亮堂,才不会不可为而为之。
为官从政,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要心里有谱、脑里有弦,想清楚、弄明白,哪些事可为,哪些事可不为,哪些事不可为。可为之事全力做、可不为之事量力做、不可为之事决不做,这是当下难能可贵的一种清醒和自觉。
厉害了,我的国
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展示让锦绣河山闪耀荧屏;"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让人流连忘返,引来无数点赞。由此不禁想到国运这个话题。
国之运在民之心。今年3月,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益普索集团发布了对25个国家1.8万人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对未来最乐观,91%的人认为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今天的中国,人们为改革发展而欢呼,为反腐成绩而叫好,为科技进步而击掌。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处想、劲往一处使,爱这个国家,愿为这个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是人心,就是民心,就是国运兴盛的折射。
国之运在国之兴。这5年,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宏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不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的青年,评出他们心目中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中国"新四大发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感慨:"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有人说,中国创下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个奇迹。何尝不是呢?一句响当当的"祖国带你回家",让多少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的壮丽跨越,国运就在祖国的颜值里。
国之运在风之正。这5年,一场没有硝烟的反腐斗争打响,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这场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为特征的反腐败斗争,既是对政治生态的修复和重建,又是对人心的涤荡和重拾。邓小平同志当年曾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如今,历经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洗礼,全党全社会风清气爽。调查显示,92.9%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不信东风唤不回",党心民心军心的更加凝聚让国运乘风而行。
国之运在势之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运与世界大格局、历史大变局联系在一起。基辛格说:"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布热津斯基感叹:"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环顾今日之世界,守成国家在徘徊新兴国家在奋起,也还有一些国家在战火中煎熬。而中国正如方志敏烈士当年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所憧憬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正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国运昌盛的节奏,是国运彰显的昭示。
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决定中国国运的大事。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要爆发出来。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如今,这头狮子不但醒来了,而且站起来、强起来了。我们为国运昌盛击掌叫好。
工作久了不妨选择一下"复焙"
熟谙茶道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红茶放过几年后,无论保存得如何严密,那股香气都会渐渐散失。在阳光下仔细观察时,会发现茶叶上那细芒般的金毫已经消失,叶底会有点返绿,此时的红茶从火炭中来的那一股子烈性不见了,只剩下寡淡和顺的口感。怎么办?懂茶的人会告诉你,可以选择复焙。
复焙,简单地说就是把茶叶再拿去"火攻",使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能获得比初焙茶更灿烂的汤色和更丰富的层次。茶如此,人亦然。有的人工作久了,当年身上的那股子"气"和"劲"会渐渐散去,甚至个性棱角会渐渐被打磨和销蚀掉。有的奋斗精神滑坡,松一松、歇一歇的思想逐渐抬头,整天盘算着自己的"小日子";有的变得庸懒散慢、麻木迟钝,干什么都似乎提不起劲,激情淡了、热情少了、灵动没了;有的逐渐脱离实际,"烟火气"淡了、群众语言少了;有的在鲜花、掌声和欢呼声中陶醉,在"温水"里煮着,骄娇二气开始滋长;还有的或成了"官油子",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或成了"老好人",当"鸵鸟",做"绅士",有的甚至还沾染上一些戾气、痞气和江湖气,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怎么办?不妨选择一下"复焙"。
选择"复焙"就是选择一种再造。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比如,过去曾在基层干过,并不意味着永远懂基层、了解基层。过去曾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有天然联系,并不意味着永远了解群众、理解群众。过去对腐败和不良风气反感,有抵制力,并不意味着终身有免疫力。特别是,人到一定时间或一定年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惰性或惯性,还容易产生路径依赖。这些都是正常的,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存在,甚至放任它滋长蔓延,错过了"复焙"的良好时机。当自己身上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始暴露时,及时有效地加以"复焙",既让问题解决在未然和萌芽状态,又让肌体焕发新的生机。
人是可以"复焙"的。可以选择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去,在火热的生活中"接地气",养成朝气、生气和锐气,焕发出激情和热情;可以选择到"吃劲"的岗位上去磨练,敢接"烫手山芋",勇钻"矛盾窝",去经受艰苦环境、复杂斗争、危险局面和突发性事件的考验,培养干劲、韧劲和冲劲;还可以选择书海泛舟,潜心研读,陶冶性情,多一点书卷气,做一个思想厚重的人。只有多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到急难险重的环境中去摔打,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去"煎熬",到逼得自己没退路的地方去"搏杀","复焙"后的人生,就如雨后彩虹更加绚丽灿烂。
茶有初焙、复焙之说,人也有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和全程培养之过程。茶之复焙得掌握火候,既不可差一步,又不可过一步。人之"复焙"也得掌握好时机,既不可等闲视之,又不可操之过急,得掌握好节奏。选择"复焙",意味着又一次复苏和唤醒。
当干部要习惯"不舒服"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应该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然而,有的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总感到有些不适应、不习惯,表现出失落、焦虑和纠结;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挺一挺、熬一熬就过去了,工作中推崇起"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的所谓"中间主义";还有的则觉得自己倒霉不走运,赶上了这么一个当干部"不吃香"的时期,奉行起"干点意思意思,干完没啥意思"的法则,有一种抵触、无奈和逃避情绪。这些想法和表现都是不正确、不妥当的。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得有不舒服的思想准备和长期打算,过不了这一关,就别进这个门。
当干部就得心中始终装着事。干工作,需要动脑筋的事不少,诸如改革发展、信访维稳、扶贫攻坚、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风险防范等等,都可能面临让人头疼、闹心的事,如果脑子稍微松一下、疏忽一下,则很有可能酿成大祸,出这样那样的事故。可有的干部却是"思想懒汉",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装事、不想事,或只知道个"大概",却不知"究竟"。当干部得整天装着问题、带着矛盾,绷紧脑子里的那根弦,轻飘飘、无所用心是当不好干部的,心中无数、脑中无事是难以为官的。
当干部就得始终不离事。曾几何时,有的干部"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有的个别干部上班则上上网、打打游戏、织织毛衣等等。这种现象说到底,是一些干部没把工作当事业看,拼全力干,而是当差事看,当副业干。干部就得先干一步、多干一点。腿得勤,不能躲在大楼里,"泡"在文山会海里,得多到现场一线去,多钻"矛盾窝";手得勤,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而应做到既"给我上"又"跟我上",多接那些"烫手山芋";眼得勤,不能当"睁眼瞎",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经常眼里看得到活儿。如此,方能有所作为,不负群众。
当干部就得经常"手脚有束缚"。当干部就意味着有所失。过去有的人要么"牛栏关猫,进出自由",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要么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事都敢干,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以这种心态和状态干工作,迟早都会出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越往后越得绷紧心中的弦,就得公权不能私用,做到公与私泾渭分明;就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得多一份敬畏,多一些顾忌。归根到底,就是管住手脚,不该伸的手莫伸,不该去的地方别去。
平心而论,相比革命先辈们流血牺牲,这点"不舒服"其实算不了什么。当然,能这么去做的确不容易,意味着要多一份付出、多一些奉献。但是,干部多一点"不舒服",则事业多一份发展壮大,干部自身多一份健康安全,老百姓多一份自在放心。这笔账算下来,值。
做一股"清流"
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工作往往干点"意思意思",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
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言行有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
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做新时代的改革者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人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思考。悠悠万事,用人为大。改革再出发,关键还是人。新时代的改革行稳致远,需要一大批与时俱进的改革者。
"一条心"的改革者。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面对"动奶酪"的改革,有的人半心半意,常常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对别人要求坚决,改到自己头上时则退缩,改革的蓝图往往写在纸上、停在嘴上,甚至走不出会议室、落不了地,总是悬在半空;个别人三心二意,甚至假心假意,表面在改,暗地里打着小算盘,甚至找退路、寻他路,心思用在了歪门邪道上......改革最重要的是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办;最需要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改革的人,最需要能够横下一条心,能够豁得出去的人。
"一股劲"的改革者。现在有些干部有一种松劲心理,有的人开始有"歇歇脚""喘喘气"的想法,总想躺在成就簿上睡会儿觉,甚至在鲜花和掌声里飘飘然;有的人觉得改革越往前走,难度越大、风险越多,于是开始放缓乃至停下脚步来左右观望,因畏难或怕担责而变得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懒得改""改不动"成了一些人的心理羁绊。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绝不可能靠"吹拉弹唱"、轻轻松松获得成功,特别是进入深水区之后,滚石上山、闯关夺隘,逆水行舟、过滩涉险,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一股气",一股一抓到底、一以贯之、一往无前的劲,一股"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精气神。
"一手牌"的改革者。改革开放是大事业,手里没几把刷子不行,后备箱里工具不多更不行。面对专业化水平越来越强、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改革开放,决不能"心中一团火,脑中一团麻,工作一团糟",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革开放的深化,要求各级干部手里既捏着政策法规这张"王牌",口袋里又装着专业知识这些"硬牌";既身怀看家本领和核心竞争力,又具有广博知识;既有硬功夫,又有软招数,真正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
"一身正"的改革者。做人不成功,做事成功是暂时的;而做人成功,做事不成功也是暂时的。一个想在改革开放中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的人,得先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做人。过去有少数人毛病不少,有的表面做好事,底下做坏事;有的既搞改革,又捞好处;有的甚至当面做人,背后做鬼,结果人生归零、事业清零,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一身正气洁如雪,两袖清风不染尘。"一身正,便是一身正气、一生正派,肩膀硬、腰杆直,既不搞歪门邪道,又敢同不良习气斗争,不做伪君子,不当两面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身正气的改革者充满人格魅力,既能带头干,又会带着干,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奋斗、一同前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做新时代的改革者,以"一条心"合众力,"一股劲"闯难关,"一手牌"解难题,"一身正"聚人心,我们定能在改革"无人区"闯出一条成功之路。
领导干部要多些"烟火气"
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的确,现实生活中,身上缺少"烟火气"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人官气、"衙门味"很大,总是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里,脚不沾泥、手不沾土,说话办事云山雾罩;有的人贵族气、"少爷味"很浓,吃穿住行特讲究,热衷于讲排场、耍派头,俨然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还有的人娇气、"大小姐味"很足,文件包有人夹着、水杯有人端着、外套有人拿着,独自出门甚至不会坐地铁、不懂上网购物,站在ATM机前一脸茫然;还有的人书生气、"迂腐味"很重,等等。
"烟火气"说白了就是一种生活气息,缺少"烟火气"的人,便少了生活的情趣,人生变得苍白无味。领导干部倘若缺少"烟火气",说话办事就会与群众隔着一层,特别是在制定政策、出台文件时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多些"烟火气",说到底就是多接地气,意味着善融入、带温度、有魅力,更富人情味,既能走近群众,也能走进群众,成为一个可亲可近、让人舒服的人。
多些"烟火气",就是要多交百姓朋友。焦裕禄就是一个善交百姓朋友的典范。他曾经与基层干部、农民和技术员组成调查队,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还会住进老饲养员的牛屋,讨教治沙的真经;他走到哪个村都有熟人和朋友,群众亲切地称他"老焦"。人民作家柳青也是一个多交百姓朋友的榜样。有人说,到农民里面去找他都分不清哪个是柳青,从穿衣打扮到容颜,就一个关中老百姓的样子。《创业史话》这幅画中有个细节,当年柳青席地盘坐与农民拉家常,他手中抽的旱烟袋是农民随手递给他的。柳青是真正跟老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所以上级文件下来他都知道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
多些"烟火气",就是要常过普通人生活。当年习仲勋下放洛阳耐火材料厂时有一习惯,每天上午9点都会去厂里的大澡堂泡个热水澡,一块儿泡的经常有下夜班的几十个工人,他总是边泡澡边与工友们说着工厂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常过普通人生活,可以体会到平常人的酸甜苦辣,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多些"烟火气",就是要常去街头巷尾转转。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是冒"烟火气"的地方,那里有火热的生活,有生动的实践,有"活跃跃的创造",那里还有鼎沸的人气、嘈杂的吵闹,有鲜活的群众语言。当年陈云就有一个逛市场的习惯,他连百货商场、杂货铺也喜欢看。常去街头巷尾转转,往往能听到真话、看到真相、找到真情。一位退下来的老同志说,他当年最喜欢去街头巷尾、大院门口,与那些修自行车的、补鞋的、摆地摊的百姓聊天侃大山,在那样的地方,可以熏陶到"烟火气"。
"烟火气"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是真正的接地气,并不是土气、痞气和江湖气。领导干部多一些"烟火气",能更好地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更好地赢得群众信赖、得到群众拥护。
学会"看全局"
近日与一位基层干部交流,他谈到,经常说要顾全大局、围绕大局、服务大局,可自己身处一线,整天忙于事务,既无暇也不太会去"仰望星空",到底什么是全局,怎样才能知全局、看全局往往似懂非懂。
前不久看一个材料,说陈云同志当年主持财经工作期间有一个逛市场的习惯,百货商场、杂货铺他也喜欢看。有一次他去看一家只有5平方米的小店,见有个戴瓜皮帽的人手拿个水烟袋坐在后头抽,他说这个人是在思考进什么货、出什么货,该给顾客准备点什么东西。后来他经常引用这个例子,说我们需要这种戴瓜皮帽、拿水烟袋的人,能够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看全局就是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去研究和把握事物运行之"形"、发展之"势"。下棋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井冈山时期,有一次他站在黄洋界上问战士,从这里你能看多远,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能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这既是一种胸襟、眼界和格局,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汉书·丙吉传》中讲到一个故事。宰相丙吉出门遇到行人斗殴,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当有个农民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走过时,却马上停车询问缘由。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由"牛喘"而观"气节"之变,正是落叶知秋、见微知著看全局。
不会看全局的人,难以知未来,也难以保局部,只会盲人摸象,凭感觉走路。现在,有的人总觉得全局是"知乎上"的东西,得由高层或者大人物来思考,自己人微言轻,用不上操那份心;有的或则居"庙堂"常被"浮云"遮蔽了双眼,或则处"江湖"却让"假相"忽悠了心灵;有的习惯于本位主义,盯着自家"菜园地",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置全局于不管不问和不顾,甚至干出"挖墙脚"的事情来,等等。
看全局,首先得学会"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避免"当局者迷",有时候就得"跳出来"看,以旁观者的姿态审时度势,以超脱者的状态瞭望观察。其次得学会"站在高高的地方去看"。看全局不但要有角度,还要有高度,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种高度则视野开阔、胸襟开阔、看得更远。还得学会"站在静静的地方去看"。水静下来才会清澈,人静下来才会清醒。远离喧嚣、浮躁、嘈杂和焦虑,远离各种功利,我们自会看到平时难以看到的东西。
时不时慢下脚步、腾出时间和精力,站在"较远的""高高的"和"静静的"地方去瞭望"诗和远方",会让我们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落实贵在"头雁效应"
春节一过,收心开工是第一课。今年是改革发展等各项任务"施工"的高峰期,任务重、事情多,怎样尽早尽快排出工序,抓紧施工,落实到位,"施工队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