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市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65篇(第68/108页)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省属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加快推进,交控集团整合重组路桥公司,西钢集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1%。细化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3.6亿元。全面实行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覆盖全省所有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3%以上,经营主体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新设立经营主体增长27%,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新引进8台天文望远镜,"墨子"开启巡天观测,全国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落地青海,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8家。与9省市区和有关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国资央企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知名跨国企业青海行等活动,全面开启"数据援青",实施支援协作帮扶项目近900项。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成果丰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亿元。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54列,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20.3%,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出口分别增长2倍、3.6倍,对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
--安全保障实现新加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举措,年度化债任务圆满完成,全省债务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和耕地保护,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整治耕地"非粮化"19.6万亩,青海种质资源复份库成为国家核心库。统筹煤电油气运联保联供,疆煤入青量增长72%,电力中长期合同电量666亿千瓦时,天然气合同气量40.4亿立方米。深入开展城乡自建房、燃气、矿山、危化品等领域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一点一策"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管控,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叫醒""叫应"机制直达基层,汛期提前转移涉险群众7.89万人,有效防范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深入开展"防风险、除隐患、降发案、保平安"专项行动,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全覆盖,海东市司法局、海晏县金滩乡、达日县检察院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青海大地处处绽放平安幸福之花。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三保"底线持续兜牢,年初确定的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加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较真碰硬整改国家考评反馈问题,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速,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度目标超额完成,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9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8%,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万个,青海理工大学校园全面建成,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加快组建。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措施,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正式组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妇幼保健院建成运行,二甲公立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集中采购药品耗材价格平均降幅50%,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藏蒙医疗制剂医保目录,居民健康素养同比提升2.35个百分点。养老、失业、工伤等参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建成运营5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31个农村互助养老站点,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数分别增长3.3倍、2.7倍。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4万户,城镇4.56万户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以我省牧民生活变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茅盾文学奖,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原创歌剧《青春铸剑221》获中国歌剧优秀剧目奖,切阳什姐夺得奥运亚运竞走"双金"、实现我省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环湖赛越办越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参事文史、地方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新增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打造388个"石榴籽家园"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各位代表!面对去年突如其来的积石山6.2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张国清副总理深入一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现场指导抗震救灾,极大鼓舞了全省上下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震而动、同心发力,与时间赛跑、与严寒抗争、与群众一起,震后10分钟专业救援队集结赶往灾区、1小时开展地毯式排查搜救,196名受伤群众连夜得到及时转运救治,震后9小时通信基站和光缆全部抢通,1天内供电线路全部恢复通电、受灾群众全部住进帐篷安置点,2天内受损道路全部实现正常通行,6天内受灾群众转移到板房安置点,1周内学校实现复课复学、2周内实现线下复课。集中安置受灾群众9803户45218人,安置点实现水电、采暖、公厕、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党群工作站、医疗服务"六有",做到安置点点长、指挥调度、安全巡查排查、互帮互助互爱、矛盾调处化解、志愿服务工作"六到位",让受灾群众住得安心、生活暖心,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成果,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18个教育、卫生领域项目先期开工。中央和国家部委、兄弟省区市给予大力支持,社会各界无私援助、奉献爱心,灾区群众自觉升国旗、唱国歌、感党恩,发自内心表达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热爱和拥戴,凝聚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强大力量。
过去一年,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和建章立制,深化以案促改、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完善30余项制度机制,有效破解了一批制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修改废止7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满意率100%,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应对挑战中主动作为,在爬坡过坎中砥砺奋进,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闯,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广大干部群众信心更加坚定、精神更加昂扬、动力更加强劲。我们更加深刻感到,新时代新征程青海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发生的每一个变化,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接续奋斗、奋力拼搏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大家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青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发展的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援协作和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青海当前阶段性特征。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重道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夯实,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亟待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时日;统筹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需提高;少数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等等。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克难奋进,更加有力有效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二、2024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历次全会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推动更高水平保护。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青海篇章。
高质高效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编制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推动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编制实施青海湖国家公园"1+10"规划,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和西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创新特许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国家公园文化,努力把国家公园建设得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有品质,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修复。抓好全面推进美丽青海建设实施意见落实见效,深化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全面彻底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和反馈问题。实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湟水山水工程,加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期管护,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黑土型退化草原治理五年行动,强化禁牧区和草畜平衡管理,推广"草光互补"、光伏治沙,完成国土绿化及生态修复治理550万亩以上。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严格"一江一河一湖"禁渔管理。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综合治理,加快湟水流域治污设施建设,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青海生态更美、环境更靓,不断展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统筹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建好零碳产业园区,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绿色低碳节能改造,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先行先试,深化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和示范县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绿色电力消费体系,落实国家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深化林草碳汇试点,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青海贡献。
科学有序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环评源头预防管理体系。织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监测预警,优化"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机制,构建更高标准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深化生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推动湟源、祁连等8个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完善黄河、湟水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更好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二)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产业"四地"为牵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强链。实施产业创新引领工程,全面提升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强化生态环境、盐湖资源、清洁能源、特色农牧、生物资源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转化。深入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创新"项目+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开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比,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培育产业新赛道。
更实举措加快转型提质。编制实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健全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规划建设格尔木盐湖绿色产业园,加快推进电池级碳酸锂、基础锂盐等项目,推动盐湖资源有序开发、产业绿色发展。构建清洁能源"五位一体"推进格局,推动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并网发电,建成投运玛尔挡、羊曲水电站,推动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冷湖夜间风电项目建设,清洁能源新增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建成红旗、丁字口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玉树果洛联网第二回330千伏线路工程,实施青豫直流满送三年行动,开工建设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深化储能多元化打造行动,推进绿氢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天合光能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光伏制造业产值力争突破千亿元。全面打造"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高质量创建青海湖示范区,推进茶卡盐湖、金银滩-原子城5A级景区创建,实施国际化标准景区建设工程、旅游大环线提质升级工程和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培育发展生态观光、高原康养、冰雪旅游。实施农畜产品提质扩输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有机原料生产基地、高原冷凉蔬菜基地,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000万亩以上,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0个,不断擦亮优质"青"货招牌。
更高水平强化数字赋能。围绕"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数据援青",落实"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绿色算力基地建设工程,组建绿色算力研究中心,拓展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应用支撑能力,建好雨色大数据灾备中心、亿众"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引进更多大数据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建设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基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让人民群众更好畅享"数智"美好生活。
(三)聚焦扩大有效需求,全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