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市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65篇(第24/108页)
(九)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以赴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全面实行"三保"资金专户管理,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制定实施地方债务风险一揽子化解方案,稳妥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政府法定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政府隐性债务显著下降。构建非法金融活动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分级分类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交付率82.47%。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深入开展城镇燃气、自建房等安全专项整治,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4%,药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妥善应对8轮强降雨、4次强台风、3次大范围高温天气等影响。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安保维稳工作有序有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夏季行动"、群众身边"小案"快侦快破等成效明显,社会治安形势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年来,外事、侨务、海关、海事、煤监、地震、监狱管理、消防、人防边海防、反走私、供销、气象、水文、信访、档案、保密、科学研究、地方史志、新闻出版、参事文史、决策咨询、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宗教、公益慈善等工作取得新进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显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加快打造。国防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民国防教育、征兵工作、民兵建设、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军粮供应创多项全国典型,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一年来,我们突出严、实、效开展主题教育,在理论武装、精神洗礼、实践检验、思想解放、作风转变等方面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夙夜在公、履职尽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自治区实施办法,持续纠治"四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三公"经费持续压减。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7项,制定政府规章1项,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深入开展"提质效促落实强本领促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政府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提高。广西政府门户网站排名全国省级第二,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获优秀等级。全面落实国务院大督查、审计监督、统计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自治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部高质量办结。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深深感受到,获得的每一项成效、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怀。这些成绩,是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干、一起拼出来的,是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协同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救援队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广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未达预期,稳增长压力加大;支柱产业数量不多体量不大链条不长,科教资源相对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投资和消费潜力亟待挖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一些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面临新挑战;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少数干部缺乏担当实干精神。我们一定直面问题挑战,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二、2024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确定这些目标,综合考虑了支撑条件、完成"十四五"目标等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铆足干劲抢机遇、求突破。
(一)全力做好强产业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一、二、三产"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
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开展糖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进糖业提质降本增效,拓展产品高值化利用。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汽车、机械装备等产业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发展壮大现代轻工纺织产业。深入实施万亿林业产业三年行动,完善林木产业链,推动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瞄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支持各市聚焦特色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扩大和优化工业投资,统筹用好财政补助、地方专项债券、政府性投资基金等,以多元化市场化方式支持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制造业项目。实施"双百双新"项目500个以上、"千企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实施产业园区改革增效工程,推动"115"工程重点园区提质扩量。新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40家、百亿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
加快推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健全完善检验检测等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争取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中心。推进南宁、钦北防、柳州、凭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和示范企业。发展农产品营销、农机作业及维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动家政、托育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社区生活服务,深化"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
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发挥我区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优势,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提升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等一批"桂字号"品牌。科学发展"桂味"预制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三年攻坚,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10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争创30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南宁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柳州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宁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广西新能源超大型数据中心等建设。强化数据资源安全管理。推进广电5G融合发展,新建5G基站2万座以上。
产业发展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我们要紧紧咬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放,苦干实干,持续发力,不断开创我区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尖锋"行动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持续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柳钢"四个百万吨"、玉柴规模倍增、铝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等重点工程。促进1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取得突破。新增自治区实验室3家以上、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0家以上。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钦州石化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自治区质量标杆企业30家以上。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实施产业类科研项目企业牵头制。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桂战略,支持企业引育创新人才,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产教科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新增中试研究基地12家,转化运用专利2300件以上。加强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科教合作。建设面向东盟的产教集聚示范区,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三)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狠抓重点领域投资扩容提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实施"三个一万亿"工程。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500个以上、力争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平陆运河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全线建设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试点,开工合浦至湛江铁路、南宁(牛湾)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中南地区(南宁)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成南宁至玉林城际铁路和贺州至连山等高速公路。打造八桂水网,开工龙江河谷灌区、黑水河灌区、长塘水库及350个以上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建成百色水库灌区等工程。开工百色-文山天然气管道等项目,投产防城港红沙核电4号机组,加快首批7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建设,推动"青电入桂"输电通道、防城港白龙核电等前期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和治理,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水闸)270座,建设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0个,建成覆盖近岸80%海域的海洋防灾减灾观测网。
着力激活民间投资。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融资支持。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大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挖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需求,提高供给匹配性。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下乡活动。办好"33消费节"等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寄递物流设施补短板。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广大人民群众能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落实《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加强漓江水体治理和景观保护,深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利用,加快恢复发展入境旅游。实施"文化润景"、"景区焕新",推进景点景区串珠成链,持续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建设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优化升级"一键游广西"平台。深化生态林业、乡村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现象级文旅品牌,促进"流量"变"留量"。
(四)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重点领域合作,增强内外联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对接,提升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力。落实我区对内开放合作协议。用足用好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政策,加快提升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力争新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12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实施产业园区招商攻坚三年行动,力争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完成增长10%左右。
持续深化与东盟务实合作。办好第21届东博会、峰会,服务拓展中国同东盟乃至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加强广西自贸试验区、中马"两国双园"、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建设中国-柬埔寨产业园、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中国-东盟统计学院、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合作基地,加快推进中越友谊关和浦寨智慧口岸、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等项目。推动北斗遥感应用推广。继续办好中国-东盟视听周。持续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寄递枢纽。落实中越两国领导人会晤成果,试点运营好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加强边境口岸、跨境劳务、涉外法治、绿色电力、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矿产资源等合作,积极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平陆运河建设,同步推进运河经济带规划实施。加快黄桶至百色铁路、广昆高速公路南宁至百色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龙门大桥通车,推进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北部湾港扩能优服,加快防城港30万吨级、钦州北海20万吨级进港航道等疏港通道建设,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提升集装箱吞吐量和海铁联运班列质效。
推动外贸优结构稳增长。实施"工贸强基"工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建设互市贸易"一平台三市场",深化海运互市试点。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大宗商品进口供应链服务平台。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深化药食同源通关便利化改革。开展重点开发区外贸外资"破百亿超千万"行动,力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
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打造向海经济北部湾先行区。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船舶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海洋牧场,打造深远海养殖产业集群和北部湾渔港群,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壮大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发展涉海高端服务业,推动船舶代理、货运代理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洋强区。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