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具体举措的报告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具体举措的报告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对接京津、融入京津、借力京津,必将对XX教育产生新影响、提出新要求。同时,也为学校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规发展的难得机遇。现将我校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层次、水平的具体措施简要报告如下:
一是推进升本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主动适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研判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发挥地方医学教育品牌优势,引入整合京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院校办学经验,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以"升本"为目标,精准定位、错位发展,抢抓机遇,争取各方有利资源,认真对照国家本科高校设置规划条件,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努力在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内涵建设、师资队伍、育人质量、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专业特色。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瞄准健康养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改造和优化现有专业,新上一批需求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打造一批服务京津冀健康养老发展的急需专业,实现专业与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积极拓展京津地区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在原有51家的基础上,力争再创设专业实习基地3-5所。大力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推进校企共建专业,重点打造护理类、医学技术类、健康服务类等专业(群)。完成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医药及健康养老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提供支撑数据,进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优化现有专业体系,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专业体系。
三是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强化京津地区"定向实习+就业"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生留用率。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教育新途径,吸引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过程管理。建立校院(企)协同设计课程体系机制,按照行业需求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产业需求相一致。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积极推进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京津两地5个"订单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院合作"订单班"规模,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卫生人才培养。
四是加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继续高薪聘请京津医学院校专家、教授,引智吸才,助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积极为专业调整储备师资,在重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更要注重行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引进优秀行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专业教学团队。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京津冀的医院、企业、医学高校接受培训、挂职、进修和实践锻炼。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改革教师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实施教师考核评价的分类管理。
五是积极开展与京津医学高校的联合办学。在与河北医科大学联办本科班的基础上,我校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京津医学高等教育资源,加强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医科大学联系与接洽,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先期联办临床医学、护理学二本、三本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向培养,力争联办医、护硕士课程班,逐步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出自身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新贡献。
六是提升服务京津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打造一批有影响的面向社会服务的科研平台和服务团队。广泛开展科研合作,面向京津医院、高校、科研机构,实施跨行业、跨区域的横向课题研究,积极邀请京津医学院校专家、学者到校讲座,力争与知名高校实现1-2个高层次科研合作项目。坚持走"本土化、特色化"科研之路,加强地方病等领域研发,推进扁鹊中医药文化研究,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
七是建立健全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服务京津冀卫生健康服务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战略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教师培训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学校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转型发展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组、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综合协调与治理结构完善工作组四个工作组,具体负责转型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