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xx乡汇报材料
市政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xx乡汇报材料
一、基本乡情
xx乡地处xx市西北部,属山区乡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03平方公里,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全乡辖11个村,266个村民组,2.2万人。
2004年12月,XX、XX并乡建立XX乡。承XX茶叶之衣钵,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茶产业成为XX主导产业,现有茶园面积2.8万亩(可采摘茶园2.4万亩),茶企48家,其中SC认证企业10家,有机认证企业6家,绿色认证企业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7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家。茶产业年产值超1.6亿元。
二、发展现状
XX乡山高雾绕,空气清新,植物资源、水资源、富锌富硒富负氧离子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茶叶等农特产业发展。XX乡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XX绿茶)示范村镇"、"安徽省特色专业示范乡镇"、"安徽省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安徽省现代农业(茶叶)科技示范园区"等称号。乡内茶叶品牌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项,2016年XX幸福茶场"毛毛月"获农业部举办的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2018年XX幸福茶场"XX牌天柱剑毫"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幸福茶场生产的XX牌"天柱全芽"获安徽省十大创新名茶称号,"XX"牌天柱剑毫获省著名商标。龙山白茶专业合作社"XX"牌珍稀白茶获安徽省第十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金奖,并获安徽十大品牌名茶称号。2020年首届长三角名茶评比中,XX观音洞茶厂"名水牌XX毫月"再次斩获绿茶类五星金奖。勤劳纯朴的XX人民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全力发展茶叶产业,全乡从事茶叶生产农户4600余户,茶产业年产值超1.5亿元,约占全乡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7%。
三、经验做法
近年来,XX乡积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以潜山市XX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国家投入、地方配套、企业等经济实体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支撑,积极扩基地、强龙头、创品牌,聚力培育发展壮大茶产业,茶园基地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领先、智能化清洁化茶叶生产加工线全面应用,在走好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做法:
(一)推进流转,强化要素支撑。极力推进山林地合理有序流转,从源头解决采摘人工不足问题。采取政府引导、部门与行政村推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实现了XX、体元、XX等11个行政村的山林地合理有序流转,将部分劳动力从田间解脱到山头充实了采摘队伍。
(二)龙头引领,抓好品牌整合。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初制茶场(合作社)采用不同形式入股"XX茶叶专业合作社",以捆绑式运作的方式做大做强"幸福茶场"、"龙山白茶"等龙头企业,有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投入20余万元主打"XX牌"茶叶商标,力争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思想"的四统一。
(三)坚持效益导向,产业延链拓补。做好夏秋茶开发,引进白茶、黄金茶等多品种茶稳步提高茶农效益。只有茶农的效益得到提高,茶场及合作组织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茶农与茶场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目前我乡茶园亩产量与产值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农生产积极性。夏秋茶利用率较低,有较大的开发空间,经过探索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茶产业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完善,茶品种更为丰富,稳步提升茶企的经济效益,持续发力带动茶农增收。
(四)"筑巢引凤",引入竞争机制。目前我乡茶叶基地规模与档次在全省都处于较高水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小气候条件,造就了XX茶叶优越的内在品质,茶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含量较高,茶叶全身都是宝,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结合招商引资,引进江苏韦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贵安白茶合作社、安徽蒲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到新安村、体元村、冯冲村建设百亩白茶、千亩绿茶基地,增强了XX茶叶的市场和品质竞争力。
四、存在问题
(一)"大而散":茶产业规模总量大但总体呈点状式发展,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基地少而小。域内"人均一亩茶"目标虽然已实现多年,但受地形地貌、林业政策、山场流转力度小等因素制约,茶产业规模总量大而散,区域连片的规模化基地少,机械化茶园管理、茶园种植、茶园采摘任重道远。
(二)"多而杂":市场主体经营混乱,行业规范亟待完善。域内目前登记在册茶企共48家,企业规模"小、乱、杂",生产方式以"小作坊"零星加工为主,鲜有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线,"天柱剑毫茶"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及加工技术规程暂未编制,地区公共品牌建设不够深入,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三)"少而贵":人力资源受限,产业成本逐年攀升。受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因素影响,茶叶采摘期间,采摘人员多以中老龄人群为主,茶叶产出效率不高,人工成本费用持续增加,部分优质高山茶园抛荒现象严重。"茶二代"传承不够,培育制茶、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力度不大,新茶厂建设投入成本过大,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四)"旧而独":思想认识滞后,茶旅融合发展难以破题。长期以来,全乡上下不同程度存在"小富则安"和"难思进取"的思想,乡党委政府扛起管控茶产业链条的责任担当意识还不够强烈,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还不够具体和有力,如何以茶产业为主抓手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举措不多、投入不够。各茶企对当前发展形势的严峻性缺少深刻认识,抱团发展的欲望不强,"博未来"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赢当下"方式方法掌握不得当,鲜有采取符合时代特点的运营模式的茶企业,如通过电商平台高效联动提高宣发知名度,直接带动产品销售,拓宽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茶叶销售依靠"茶叶季"、依赖"老顾客"。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公共区域茶叶品牌建设。一是完善茶叶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天柱剑毫茶"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及加工技术规程的编制申报,对照"天柱剑毫"原料茶的适制品种、生长环境、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各环节要求,制订适宜的生态茶园标准,指导茶企制定"毛毛月"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全面推进茶叶初精制厂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支持新建或改扩建茶叶自动化初精制生产线(设备)及配置"天柱剑毫"生产加工特定机型。二是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推广林、茶、草并存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机制,推行生态栽培措施,鼓励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高标准生态茶园。引导茶农对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换种,扩大"天柱剑毫"核心产区规模,积极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核心区建设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
(二)加强茶叶品质提升与品牌宣传。支持开展绿色、有机茶产品与地理标志认证,突出"天柱剑毫"、"毛毛月"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创新宣传方式,加大营销投入,不断提升"天柱剑毫"、"毛毛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市农业农村局在重点城市开展的系列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活动,定期开展开园节、茶乡采创、茶旅文化节等活动,组团赴重点销区招商引资。支持茶企参与形式多样的展销会、茶博会、研讨会、文化节,宣传"天柱剑毫"、"毛毛月"公用品牌。
(三)加快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提升。支持加快茶产业人才培育,重点培育本地用得上、留得住的茶产业从业人员。支持开展茶园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及营销技能培训,把人才培养植入到产业链各环节中,重点关注"茶二代"、非脱产村"两委"、"土专家"等相关人群,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采茶制茶人员、茶艺师、品鉴师及茶企管理人才等。充实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加强茶叶种植生产全过程指导,确保从各村村两委成员中培养一名以上茶叶专业技术干部。
(四)深耕茶产业增值延链拓渠。开发利用"三富"资源,对乡域茶产品硒锌含量进行检测,帮助申报一批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茶叶基地。开展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茶功能饮品、速溶茶、茶酒、茶食品等衍生产品。大力推进茶叶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线上旗舰店、加盟店。正确引导和运用"网红经济",依托社交媒体,开展视觉推广。
(五)做实茶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四宜村镇"建设,围绕"一叶两区"茶产业发展思路,在倪河、冯冲、体元、XX等村积极打造集茶园农业、休闲观光、研学文旅于一体的最美茶谷、茶村。定期举办茶旅文化节,依托企业、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设集生产、观光旅游、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茶主题庄园(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串珠成链,打造推广茶旅精品路线。鼓励茶叶企业在旅游景点开设特色各异的茶店、茶楼、茶馆,使之成为XX茶文化传播窗口。
(六)多措并举增加茶农收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鼓励各经济主体加强茶园治理,发展良种茶园、生态茶园,积极组织茶农参与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提增茶园亩均产值和产品附加值。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关项目建设落实"以工代赈"的,要进一步提高茶农用工率,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入股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农民分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茶农综合收入。
(七)持续壮大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茶业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外引内培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面向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茶业知名企业在我乡投资兴业。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茶场为基础的现代茶产业联合体,推广和完善"茶企+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茶农"的复合组织模式。支持茶企做大做强,鼓励茶企积极入统入规。
当前,XX乡已深刻认识到茶产业发展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乡党委政府将摈弃"向后"的麻痹大意思想,坚定不移引导茶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精准把握发展"方向标",握紧产业发展"方向盘",扣响产业转型升级"向左"、"向右"敲门砖,锚定"向前"目标,奋力推动茶产业高水平"中兴"持续引领乡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集团工会2023年以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