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1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分钟。

2021年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1年1月19日在淮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覃卫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坚决打好决胜仗、收官战、阻击战,较好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增长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1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亿元、增长1%,进出口总额超10亿美元、增长2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7%。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严格社区封闭式管理、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等"硬核"举措,创新推进"三防两抓",全面推行党员干部"三报到"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四同三同时""六库六策"等机制,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防控专项考核居全省第4位。在疫情防控最艰难时刻,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广大医护人员、疾控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挺身而出、日夜奋战,28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征、驰援湖北,以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的担当、最美奋进者的本色,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

(二)坚持以保促稳,经济发展韧性明显增强。全面强化"六稳""六保"举措,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在全省较早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政策措施,向590家重点企业选派联络服务干部,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作,经济增长实现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全年稳,多项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大幅提升。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6.8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2%。新增私营企业7331户,个体工商户23868户。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6%。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小麦亩产居全省首位。抢抓国家发行专项债机遇,获批专项债额度433.2亿元。成功举办全省第十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累计组织1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1亿元。平山电厂二期并网发电,50万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口子年产2万吨大曲酿造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同时开工建设。

(三)坚持补短强弱,全面小康质量成色更足。扎实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推振兴"专项行动,帮扶销售各类扶贫农产品2.45亿元。投入4亿元建成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89个行政村31.6万人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剩余318户1016人全部脱贫。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4%,优良天数同比上升12.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累计新建各类排水管网202.6公里,东湖存量垃圾治理顺利完成。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全年营造林8万余亩。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84%,资产质量居全省第1位。

(四)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市科创中心主楼正式封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3%,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家。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获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源创客晋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推动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1+2"政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旺能发电、阜邦生物等88家企业纳入规上工业企业。

(五)坚持城乡统筹,城市宜居水平稳步提高。编制完成绿金湖、南湖西岸和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城市展示馆及历史档案馆建成使用。G237二期、G254二期、G3京台高速淮北收费站东迁、创新大道东段、泉山北路上跨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新增城市绿道10公里,新建便民公园绿地5个,市区新增停车泊位5536个。22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棚户区改造开工2534套、基本建成6384套。乾隆湖风景区正式开园,朔西湖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我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隋唐运河古镇获评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区。建成5G基站800座,5G实现全面商用。积极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完成937类、13亿条数据整合归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18个镇政府驻地和6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段园镇、烈山镇榴园村分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充分释放。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打造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业项目报建审批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综合执法改革、新型煤化工基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青龙山无水港正式开通运营。预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17亿美元、增长10%。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234个。中北锂电产业基地、华孚30万锭智能纺纱产业园、英科医疗二期等一批投资超十亿元项目开工建设。

(七)坚持共建共享,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编制完成重点发展区域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学校7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全省平均水平。淮北理工学院(筹)一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小镇基本完工。高职招生规模实现新突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将安宁疗护纳入基本医保。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濉溪县综合医改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市中医院跻身全国百强中医院。我市成功申办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深入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化解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难题。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全省最少,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全国领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圆满收官。着力破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累计办理总产权项目156个、11.7万套,惠及30多万群众,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五"普法通过考核验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档案、公积金、供销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坚持实干担当,政府履职能力不断加强。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淮北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纳入立法。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5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66件。持续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营造清正廉洁、实干担当的政务环境。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必将进一步凝聚全市奋进力量,万众一心、勠力同心,建设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幸福城市。

这五年,动能转换实现大突破。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重大转变,三产占比超过50%。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四基一高"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采煤沉陷区治理"淮北经验"、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全国推广。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对我市陶铝新材料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实现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决心。

这五年,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在累计煤炭去产能1109万吨、减税降费102.7亿元情况下,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上四个百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连续跨上五个十亿元台阶。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华环境优秀奖,转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在头版进行了典型报道。

这五年,发展条件实现大改善。我市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新增一级公路117公里、农村公路1710公里、供水管网356公里、燃气管网240公里、污水传输管网189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至90平方公里。淮北海关开关运行,南坪港恢复运营,打造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综合优势更加凸显。

这五年,民生福祉实现大提升。五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超200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实施棚户区改造93256户。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低保正式并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城镇。累计22个贫困村出列、35235人实现脱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奋力谱写淮北全面建设现代化城市新篇章

《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对标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紧紧围绕新阶段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明确了今后五年淮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复制推广安徽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建立联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领域合作,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7%,进出口总额突破16亿美元、年均增长8%。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入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创建淮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濉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集群。加快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四)坚持"两山"理念,加快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城,支持濉溪县建设南部次中心,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凤凰新城和双堆集中心镇新城建设,规划建设淮北西站新区。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个专项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复,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打造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五)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快打造民生福祉更加厚实的幸福城。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增加低收入群体转移性收入。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全面推进健康淮北建设,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淮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

三、乘势而上开启新阶段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八届十二次、十三次会议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新阶段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省控目标。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历史机遇,高水平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组建"四基一高一大"产业发展专班,编制产业招商指南,工业招商项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积极发挥在淮商会和企业作用,提高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实效。主动对接,推动华润金蟾三期、今麦郎二期等重大项目落地。健全招商项目服务机制,对项目实行全周期管理。以省际合作园区为支撑点,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支持段园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四督四保""四个一"推进机制,全年组织实施重大项目400个,完成年度投资550亿元以上。按照"三个走"要求,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推进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推动宿淮天然气骨干网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城市地表水厂。加快专项债支出进度,在区域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打包储备一批带动性强的关键项目。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纵深推进"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常态化行动。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公共服务价格及物流运输成本,助力企业减负增效。落实区域评估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让企业"拿地即开工",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见效。

(二)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实施工业项目建设攻坚"三百"工程,全年谋划储备超5000万元项目200个、新建和技改项目各100个以上。实施"抓在建、促投产"工程,确保50万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口子年产2万吨大曲酿造等项目竣工投产,60万吨乙醇、英科医疗产业园(三期)、南京中旗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新认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个,机器换人100台以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煤炭、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集群协同技改。新增"安徽工业精品"5个、省级新产品10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个、绿色产品3个。以陶铝和铝基、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两大省级战新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陶铝新材料产业基地、濉溪氢能产业基地、相山电子信息产业园、杜集科创园建设。支持"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等重点应用,用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丰富业态产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发挥传化物流、中农联物流园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发挥万达、吾悦、国购广场等商圈带动效应,加快濉溪老城石板街、南翔云集、隋唐运河二期大观园等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转型崛起新动能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型城市创建为引领,统筹推进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建设。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加快市科创中心建设,深化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支持淮北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争创中药配方颗粒省重点实验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数达到180家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个,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以上。

推动园区改革创新。支持三区开发区与市高新区依托科创大走廊,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濉溪县开发区与新型煤化工基地、濉芜产业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联动发展。加快市高新区邻里中心、新型煤化工基地智慧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园区为重点,清理闲置低效土地5000亩。

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全面落实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面向全球招引高端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储备金管理,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各类人才来淮发展。坚持引育并重,激发本地人才活力,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增技能人才1.5万人。

(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建成市智慧政务服务中心,提升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质量。完善国资国企监管,支持市建投集团做优做强。深化药品耗材集中招采制度改革,继续降低药品耗材价格。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加大向县区、开发区授权放权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县区大发展、快发展。

打造对外合作平台。抢抓安徽自贸区政策机遇,加强与核心片区协作,提升制度创新能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主动。积极组织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展示淮北对外开放新形象。发挥青龙山无水港海铁联运优势,增加淮北至宁波、连云港班次,开通淮北至上海线路,加快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集聚效应。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强政银企对接,提高企业融资便利度。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冠军企业2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40家。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发挥工商联和所属商会作用,完善民营企业权益维护机制,做到诉求"直通必达"、服务"有求必应"、交往"亲而又清"。

(五)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织密区域交通网和城乡交通网,建设交通强市。增加高铁车次密度,新增始发(到达)班次6列。强力推进徐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S101淮徐快速通道、G3京台高速双堆集出入口、G344东灵线二期、S305等国省干线公路,争取实施S410濉刘路改建、S235濉唐路三期工程。加快推进临涣船闸、浍河航道整治二期、孙疃码头工程。

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坚持规划引领建设,突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功能,编制完成《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7个。积极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更好方便老年人生活。加快城乡公交和客运综合枢纽站建设,新增公交线路3条、新建公交停车场7个。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入,新建5G基站820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变"工业锈带"为"生活锈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新增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18个。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个专项行动,确保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工建设丁楼污水处理厂二期。狠抓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完成整改任务。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持续开展"清四乱"整治行动,支持烈山区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

(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农业发展质效。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2.5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稳定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123万亩。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计划,提升百善、凤凰山食品工业园功能,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优化升级农村电商,开发适销特色农产品,推动更多淮北产品升级为优势品牌。

大力加强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实施包浍河、龙岱河及支流治理工程,补齐水利短板。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确保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结合新城新区布局,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完成2020年度17个省级中心村和20个市级中心村建设。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四个不摘"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及时做好精准帮扶。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资产收益扶贫。继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相对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七)加强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开展小老板培育工程,加强双创园区、扶贫车间等创业平台建设,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参保覆盖面。认真落实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扩围政策。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开工建设淮北二中(市一实小)南校区、濉溪中学南校区、淮北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学校。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园5所。提高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推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加快淮北卫校新校区建设,确保淮北一中新校区、华东师范大学港利实验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淮北理工学院(筹)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

加快建设健康淮北。扩大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覆盖范围,巩固濉溪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加快市人民医院东院区、县人民医院南院区建设。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相山区、杜集区人民医院等一批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积极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打造梧桐健康小镇,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化文明创建成果,落实好《淮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打造柳孜遗址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推进濉溪明清酿酒作坊遗址保护展示。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认真做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筹备工作。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民生建设和建后管养,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八)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淮北

严格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实"四方责任",抓细抓实常态化防控举措,坚决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持"人物同防",强化疫情重点地区来淮人员管理,筑牢社区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严格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闭环管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和医疗救治能力。主动做好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群众科学防控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应急抢险救援,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活动,增强灾害风险防御能力。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严格"四下基层"制度,依法依规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巩固招投标、医保基金监管等领域专项整治成果,加大"难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攻坚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机制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大力支持驻淮部队改革发展,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四、全面提升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政治建设,始终做到绝对忠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标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自觉把政府工作放在大局中谋划和推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二)践行初心使命,始终做到全心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在强化民生保障上出实招、在优化公共服务上出真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出硬招。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体现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本色。

(三)强力正风肃纪,始终做到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重视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

(四)勇于直面问题,始终做到实干担当。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始终,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越是艰险越向前,做到高度负责、忠诚履责、勇于担责。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努力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转型发展的能手。强化绩效管理和政务督查,健全推进机制,加强跟踪问效和闭环管理,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落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