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6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202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韩立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外部形势的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抗洪三场硬仗,交出了应对大战大考的优异答卷。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17亿元、可比价增长4.6%,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7.7亿元、增长3.7%,税占比8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6%、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近六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城镇登记失业率1.71%。

这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因时因势定策略、优举措、抓落实。迅速切断疫情传播。第一时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疫情发生后,全市56万余名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5万多名医卫人员夜以继日、奋战一线,用27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45天实现93例本土病例治愈"清零",实现了"病患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坚持"防的是病毒不是人",热情接纳返程入境武汉旅游团队和困境人员,展现博爱之都风采。闻令而动驰援武汉、湖北保卫战。派出包括515名医护人员在内的560多人奔赴武汉、黄石抗疫一线,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首推为援鄂人员办实事,彰显城市气度。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捐赠抗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广受海内外关注的短片《南京抗疫现场》予以真实记录。扎实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全国首批第一入境点城市,建立健全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和服务机制,累计安全入境航班432架次、中外旅客6.98万人,实现境外输入病例零扩散。根据疫情变化,坚持"人、物、环境"共防,率先推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等措施,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连续303天保持低风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定实施公共卫生"20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等体系建设,建成市公卫中心应急病区、开建功能扩容项目,完成60家发热门诊规范建设,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每日15万人份。

(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稳中有进。打好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组合拳",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以"两手抓"夺取"双胜利"。实施"防疫+"保障复工复产。在全省最早启动制造业复工复产"备案制",最早出台生活性服务业复工指引,在全国率先发放消费券,最早开放室外景区。开通外企人员往来"快捷通道",采取外来务工人员"点对点"转运、建立驻企服务员制度等举措,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真金白银稳企业保就业。出台"惠企十条""六保40条"等政策举措,新增减税(缓税)降费630多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140万户次,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8万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00家。发放稳岗补贴13.7亿元,开发见习岗位11万个,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数40多万。危中抢机推出"四新"行动。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行动计划,37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400亿元。举办"夜之金陵"等促消费活动,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夫子庙成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出台稳订单拓市场"12条",新增外贸主体近600家。实际利用内资3387亿元、外资45亿美元,中汽创智、鲲鹏整机及关键部件等重大项目落户。深入推进产业强链补链。聚焦八个重点产业实施"链长制",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营业收入增长40%以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增长20%以上,建成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灾备中心落地实施。

(三)持续发力创新名城建设,创新竞争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我市跃升至202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1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第4位。科创森林积厚成势。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3家、总数超400家,新增孵化和引进企业3538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总数突破65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增长50.2%,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79家。第二届南京创新周达成合作成果346项,总投资超千亿元。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推进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形成高新园区"1+15"管理体系。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等重大成果,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集聚新研机构45家。启动共建中科院麒麟科技城,紫东科创大走廊展开布局。新增城市硅巷40万平方米。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完善"创业南京"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853名。推进"生根出访""百校对接",启动大学创新港、"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9600多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08亿元,增长29.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1.93件,居全国第三。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加快释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级,不断激活发展潜能。双向开放打开新空间。制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都市圈建设扩容提速,宁扬城际、G312产业创新走廊启动实施,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稳中有进,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增长14.8%,中欧班列发车量增长13.9%。载体功能实现新提升。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1+9"政策全面落地,生物医药集中监管、数字金融等创新举措取得突破,14项改革经验和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十,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软件谷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重点改革取得新进展。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100条",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成为全国标杆,"拿地即开工""一业一证"、不动产登记等改革走在前列。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方案。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2家,总数达126家。完成15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大数据集团。

(五)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进一步提升。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落实美丽古都建设实施意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通过国家林草局审核。深化紫东地区概念性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编制《南京魅力滨江2035》,加快江北新主城、南部新城等建设,区域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六合区、高淳区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交通能级持续增强。305个城建交通项目完成投资803亿元。禄口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溧高高速等建成投运。宁芜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工可即将获批,铁路南京北站配套工程开工。江心洲长江大桥(五桥)、上坝夹江大桥(浦仪公路西段)建成通车,绕城公路环线形成闭合。城市品质不断彰显。以"留改拆"推进城市更新,完成7个片区环境整治和68个老旧小区、200条背街小巷整治。打通光华路东延等15条"断头路"、改造小微堵点24处,新建城市绿道215公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4182个小区完成撤桶并点,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600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划定5.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超过80%,建设成效获省政府表扬激励。超额完成粮食总产18.9亿斤、生猪存栏44万头等省定目标。新改建农村公厕652座、农路456公里,建成美丽宜居乡村475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六)突出抓重点强机制,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推进标本兼治。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大气、水环境质量均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环境空气优良率83.1%,超过年度目标6.3个百分点。完成31项水环境治理、50公里污水管网新改建等工程,国省考断面和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以上。主城区、江宁区、江北新区应急水源完成主体工程。治土成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肯定。150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全面完成,沿江新增造林7200亩、修复湿地3000多亩,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70万平方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两湖三河"流域1041艘持证渔船、2059名渔民完成退捕转产。重大风险有效防控。全口径债务规模、债务率实现"双下降",非法集资高发势头得到遏制,本地法人P2P机构完成线上全面清退。出台预付式消费等规范管理意见,开展专项治理。落实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要求,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机制。新开工保障房622万平方米、竣工208万平方米。精准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聚焦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助力陕西商洛、青海西宁、西藏墨竹工卡等对口帮扶支援地区12个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近11.2万人稳定脱贫。

(七)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经人大代表票决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有效化解。教育现代化水平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新改扩建幼儿园59所、开办义务教育学校26所,新增学位5万余个,3所普通高中外扩工程开工建设,为教师办好十件实事。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新五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稳步将10.7万名协议征转用地人员纳入社保。低保标准提高至每月945元。新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个,新建护理型床位3163张。有效破解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难题,完成406幢在册危房治理任务。镇街文化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8座。成功举办2020南京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22届市运动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开展。落实"一年小灶"任务,持续抓好国务院专项督导和省巡查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危化品、高层楼宇消防、电动车"飞线充电"等集中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4.6%、73.6%。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洪全面胜利。面对梅雨期超长、降雨量超多的汛期洪涝,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科学应对,120多万人次参与巡查抢险,未出现重大险情、灾情,守护了河湖安澜、百姓安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启动实施。深化"网格+"社会治理,推进"网格+警格"融合联动,社会治理一体化信息平台不断完善,社区减负增效、街居体制改革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有序开展。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参事、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健全政府系统执行、协调和督查体系,完善"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持之以恒纠"四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抓好民法典宣传贯彻,以法治手段规范政府经济活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依法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完成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任务。带头过紧日子,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在民生支出增长8.3%的同时,部门公用经费和"三公"经费压减20%。

同时,我们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重大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与先进城市仍有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新城新区需要做大做强,南北两端还需提升实力。生态建设与群众期待仍有差距,碳减排压力还比较大。民生领域还有短板,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布局不够均衡,垃圾分类推进中还存在收集亭房落地难、习惯养成难、末端设施滞后等问题。经济、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仍面临一些风险隐患。少数公职人员法治意识、服务能力、专业素养有待提升,行政不作为、慢作为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警醒,认真予以解决。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年。五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强"的基础更加坚实,城市首位度、竞争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人均GDP超过2.4万美元。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95%提升至3.38%,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1倍。江北新区直管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10.3%提高至14.1%,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承载力不断增强。

--"富"的内涵更加丰厚,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改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开办幼儿园271所、中小学106所、普通高中8所,新增医疗床位1.6万张,市公卫中心、鼓楼医院江北院区、市中医院新院区、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建成投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实现市级统筹。新建保障性住房151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受益群众达50多万户。

--"美"的底色更加靓丽,城乡面貌和功能品质显著提高。长江二桥至三桥35公里范围内生产岸线基本退出,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45.6%,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1.5%,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840平方公里,"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形,新建成地铁通车里程153公里、运营总里程378公里。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337个。

--"高"的标识更加鲜明,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养、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显著提升,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三年测评总成绩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三。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基本建成,获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称号,博爱之都品牌持续放大。城市网格化治理走在前列,法治南京、平安南京建设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是全市人民一起干、一起拼,艰苦奋斗出来的。回首"十三五"特别是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不会忘记,新老南京人用坚守和奉献铸就了城市荣光,每一个人都了不起;广大干部群众辛苦不言苦,一仗接着一仗打,每一场战役都不简单;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物管人员等许多平凡英雄,默默保障着城市的日常,每一份付出都很宝贵。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勠力、共克时艰,凸显了同向同行的担当;驻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危急之处显身手,展示了无往不胜的力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心系南京发展和安危,无私伸出抗疫援手,传递了命运与共的情谊。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二、关于《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深刻把握世界形势之变、发展阶段之变、竞争态势之变,充分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蕴含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正确认识多重风险相互叠加和危与机的相互转化,以长远眼光审视南京发展。特别要看到,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为南京发挥枢纽门户、科教资源、市场空间等优势,打造区域增长极、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大契机。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在区域竞争中抢先一步、走在前列,不断开拓"强富美高"建设新境界。

"十四五"时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愿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展现生动现实模样,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锚定二〇三五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的远景目标,未来五年,要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探索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打造富于现代化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具体目标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4.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左右。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在高质量轨道上稳健增长,发展速度居同类城市前列,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居民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万元左右,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均等化、多元化走在前列,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建设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市域治理和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安全感保持95%以上,法治建设满意率超过90%,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突出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坚持"四个面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力量,为迈向现代化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二)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筑参与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地。坚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牵引,在供需对接中锻造长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占高端,基本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络和以公铁、空铁、江海联运为重点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商务中心、数据中心和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增强对国际国内优质要素的集聚能力,打造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

(三)高水平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突破之路,推出更多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举措,充分发挥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等开放平台引领作用,深化市场开放、创新开放和制度型开放,推动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集成优化,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四)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创造广泛享有的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提高市民群众收入水平,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下更大的力气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医疗资源优化布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建设古今辉映、人文醇厚的美丽古都和青年友好、近悦远来的幸福城市。

(五)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着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样板。坚持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支撑,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南京特色的特大城市治理新路。

各位代表,踏上新征程,奋斗正当时。我们坚信,全市人民拧成一股绳,脚踏实地加油干,南京一定能够勇立潮头、走在前列,铺展出现代化大都市"强富美高"的壮丽画卷!

三、2021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性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3.4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调控目标以内。约束性指标是: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续下降。

做好疫情防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将毫不松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压实"四方责任",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实防线。坚持"人、物、环境"共防,加强入境人员和中高风险地区来宁人员闭环管理,完善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和全过程追溯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网络。落细落实重点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医疗机构院感预防与控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市、区疾控中心建设短板,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进一步提升抵御重大疫情风险的能力,巩固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抢抓战略机遇,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区域发展中奋勇争先,着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挖掘有效需求潜力。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更好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更多全球新品和一线品牌来宁首发、设立首店,加快传统商圈经营模式创新和功能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文旅消费集聚区、电商直播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跨境电商交易中心,扩大进口商品消费规模。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升级。提高公共消费支出效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小米华东总部等393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00亿元以上。实施272个"双百工程"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0%左右,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抢抓我国加入有关双边、多边、区域协定蕴含的新机遇,用足用好自贸区政策,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国际分拨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商事争端解决等领域扩大开放。紧扣主导产业方向,遵循产业发展属性和发展规律,加强统筹规划,提升招商质效,全力招大引强,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0个。全力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争先进位,加快提升平台功能。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大力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保税维修等产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提升境外合作园区功能,完成对外直接投资9亿美元。

聚力推动区域协作。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轴、跨区域合作新样板。推动南京都市圈在规划、产业、交通等方面实现"六个一体化",做好宁淮特别合作区、G312产业创新走廊等规划建设,加快宁镇扬一体化和毗邻区域协同发展。

建设重大枢纽工程。推动南沿江铁路、宁淮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宁芜铁路外绕工程,建成宁句城际,推动宁扬、宁马、宁滁等跨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宁宣黄城际铁路及禄口机场站高铁枢纽预研、机场三期扩建等前期工作,谋划形成新的综合交通枢纽。续建宁宣、宁合和宁马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完善干线公路网。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南京港总体规划》获批,推进龙潭物流园区等建设,支持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等发展,提升公铁水联运水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