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
(二)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加大力度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和韧性。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互促共进,千方百计稳定进出口,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大力推进省和深圳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完善高快速交通体系。推进广汕汕、广湛、赣深、梅龙等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深江段、深南高铁江肇段、汕头疏港铁路,力争开工深汕高铁、揭阳疏港铁路、瑞梅铁路,加快推进汕头至漳州高铁、龙岩至梅州铁路、广中珠澳高铁、潮州疏港铁路、罗岑铁路等前期工作,建成广州南沙港铁路、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广清城际一期,启动汕潮揭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黄茅海通道、南沙至中山等高速公路,抓好深中通道等54个续建项目,推进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拥堵路段改扩建,年底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加快湛江、韶关、珠海等机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深圳机场三跑道,推进广州白云机场三期、珠三角枢纽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南沙港四期、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茂名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航道等港航项目建设,支持汕头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建设,抓好东江、北江上延、韩江航道扩能升级前期工作。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阳西电厂、大埔电厂二期等能源项目,实现天然气主干管网地市全覆盖。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粤西水资源配置、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连通、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完善政策措施,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推动汽车消费升级,鼓励以旧换新,着力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推进全省干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培育壮大新兴消费,加快开发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信息消费产品,提高家政、托幼服务水平,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推进步行街、大型商圈改造提升,支持老字号传承创新,促进夜间经济加快发展。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更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支持加装电梯、完善配套设施,带动相关消费。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优质工业品下乡。
大力推进外贸提质增效。推进贸易强省建设,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办好境外广东商品展览会,培育壮大海外展销中心和海外仓,积极开拓多元国际市场。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扩大二手车出口,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依托龙头电商企业"厂货通"模式,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外销。提升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珠海航展、海丝博览会等展会影响力辐射力。推进丝路保险公司筹建,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强各类进口贸易平台建设,培育融资租赁、保税维修、汽车平行进口等新业态,扩大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装备、优质消费品进口。加强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压缩口岸通关时间,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扎实办好境外合作园区,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多式联运和回程业务。
(三)聚焦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瞄准短板弱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重点战役,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
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确保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落实"四不摘"要求,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保障性扶贫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帮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谋划好2020年后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做大做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高质量完成帮扶任务。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臭氧污染联合防控,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优化调整,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减排和柴油货车、工地扬尘治理,在物流、环卫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港口岸电配套使用、内河船舶LNG动力改造。推动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体优良率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要求。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改造,新建城镇污水管网5000公里。抓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地方政府属地处置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推进P2P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实现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巩固农合机构改制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机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领域风险。严格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创新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增创科技创新环境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开展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推广落实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实现地市和珠三角县区全覆盖。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力度,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良好环境。推进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韶关、阳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建设。
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立长效稳定支持机制,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启动更多省企、省市联合基金,在信息科学、海洋科学、数理与交叉等前沿领域继续组织一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加快南方光源、冷泉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前期工作,推进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天琴计划、海洋科考船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室一策"推进10家省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推动中科院等机构在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和应用示范平台。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高端制造与检测设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研制开发、使用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建设一流研发机构,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3%以上。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优化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拓展全球化引才引智渠道,为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建设国际高端人才重要集聚地。推进产学研单位之间人才顺畅流动,完善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家申报高级职称直通车制度。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
(五)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聚焦"六大工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制造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进沿海绿色石化产业带建设。加大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力度,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企业根植性,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强的"链主企业"。加快建设湛江巴斯夫、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揭阳中委广东石化等项目,积极推进惠州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茂名丙烷脱氢、广汽丰田四厂五厂、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力争实现地级以上市5G网络覆盖、基本实现珠三角中心城区连续覆盖。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4K/8K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布局发展氢能产业。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绿色通道",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
筑牢工业发展基础。大力提升工业"四基"能力,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产业化。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省市共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各地围绕主导产业探索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力争推动8500家企业技术改造、4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5000家企业"小升规"。支持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云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质量效益,全面启动珠三角核心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积极构建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制造业品牌,加快建设质量强省。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金融、民生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筹建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推进批发市场、商贸集市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加快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能源等产业发展,打造蓝色高端产业集群。抓好近海风电场开发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珠海、阳江、潮州等地沿海LNG接收站建设,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支持深圳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广州、湛江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港口,推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提质增效,积极发展跨海岛旅游。高水平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动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做强做优实业主业。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健全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机制,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持续完善涉企政策和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资合法权益。完善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制度,做好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发挥驻外经贸机构、海外商协会、华侨华人等的桥梁纽带作用,联合港澳开展大湾区推介活动,加大对日韩、欧洲等地招商引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总部型企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实施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国际货物分拨集拼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建设,更大范围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抓好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完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密切与太平洋岛国交流,提升与国际友城合作水平。深化粤台经贸交流合作。
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开展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年内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促进项目落地便利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推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抵押登记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配合做好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工作。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快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调整优化省与市县收入划分体系,完善以功能区为引领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赋予市县更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存量资金的清理,盘活各类闲置资源资产。稳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大力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省农信联社改革,做好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运营工作,推动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建设和"理财通"试点。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统筹抓好"五个振兴",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50个以上专业镇,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打造一批岭南优势产业带。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创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生猪等"菜篮子"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推动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省实验室,加快广州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大力建设广东数字农业试验区,支持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
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在"四沿"区域建设美丽乡村风貌带,在珠三角地区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完成全部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部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推进削坡建房和破旧泥砖房整治,提升小水电和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和拆旧复垦。加快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模式。推行"点状供地",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加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渔船渔港综合管理等改革。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培育文明乡风。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开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万企帮万村""三师下乡"等行动,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实施"乡村工匠"等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做强做优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八)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进铸魂立德行动,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施文明创建提质工程,深化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推动"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文明行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全国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群。大力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建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水平推进"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画院新址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粤北段建设。推动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机构作用。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艺术惠民品牌。推进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工程,实施电影、电视剧、文学振兴和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粤剧等岭南文化促进工程,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共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开展"广东故事世界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发展4K/8K影视、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网络视听新媒体等文化新业态,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建设全国文化创意创新中心和数字文化中心。推动广东卫视、珠影集团、文艺院团改革振兴、提质增效。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改革开放、南粤古驿道、古城古镇古村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抓好丹霞山、罗浮山等旅游胜地的综合开发,支持旅游龙头企业、品牌景区景点做大做强,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建设体育强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足球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设"15分钟健身圈"。壮大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群众性体育精品赛事。深化足球改革发展,加快梅州足球特区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做好2020年奥运会、全国冬运会等备战参赛工作,筹办好汕头亚洲青年运动会。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高效利用各类资源,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建设美丽广东。
推进国土空间利用提质增效。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重大发展平台倾斜。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多规合一"。用好中央赋予省级政府的更大用地自主权,实行增存挂钩制度,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快"三旧"改造,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
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进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广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推动煤炭综合利用和降低能耗。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建立完善排污许可、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打好违法建设治理攻坚仗,全年完成治理不少于1.4亿平方米。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打造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开展"让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深入推进河湖"五清""清四乱",打造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更新335万亩、矿山石场复绿600公顷,加大对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扎实推进粤北南岭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推进海岸带、海岛资源保护,加大湿地、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高度重视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落实"促进就业九条",更加精准实施援企稳岗政策,用足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扩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服务业就业容量。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用工服务管理办法。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坚决打赢根治农民工欠薪攻坚战。
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抓好乡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和"创新强校工程",加快新建迁建高校项目建设,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积极推进大湾区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筹办工作。推进高职扩招提质,加快省职教城二期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动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促进民办教育规范达标和品牌提升。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卫生、食品安全管理,提升校园安全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