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4日在马鞍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袁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马鞍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攻坚克难、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成功的70个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2100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8.9%;在大规模减税降费40.4亿元的政策背景下,财政收入达284.6亿元、增长5.2%。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全国长江禁捕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全省开发区创新升级推进大会等相继在我市召开。特别是长江东岸秀丽巨变,薛家洼片区旧貌换新颜,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我市成功举办,是建市以来承办的最高规格会议,韩正等领导同志亲临视察指导,高度评价我市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让全市人民倍受鼓舞。
--一体化按下快进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以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主攻方向,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商合杭高铁含山段、郑蒲港铁路基本完工,巢马高铁开工,宁马高速"四改八"启动建设,宁马城际铁路规划即将获批。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规划纲要并启动实施。马钢与中国宝武战略重组。来自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的54.8%。
--创新动能加速成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38.4%,全省第1。高新技术企业达489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6件,均居全省第3。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5%以上。当涂智能家电产业园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雨山关键电子材料入选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我市创新能力指数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39位。王运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点改革亮点纷呈。"以亩产论英雄",对全市1830户工业企业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对ABCD四类企业差别化配置资源,扶优扶强、优胜劣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5户,净增62户、居全省前列。对标南京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建立"服务企业领导接待日""企业秘书"制度。试行带方案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从225天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以内。行政效能显著提升,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10%,分别达4.9万元和2.3万元、稳居全省第1。采石矶景区对本地市民免费开放。开展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推进市区至含山和县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和水平提升,票价下降60%以上。广大代表多年普遍关注的本地小型客车长江大桥免费通行政策正式落地。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叶连平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持续提高。推进智造名城建设。出台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意见,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智能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三大战新基地加快建设,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电池负极材料、生物医药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扎实推进。马钢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国地联合中心获批,华菱汽车工业设计中心跻身国家级。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技改投资增长30%,占工业投资的57%。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6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单位GDP能耗下降4%。市经开区获评国家绿色园区。花山区获批省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推进项目提速提效。深入开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集中攻坚活动,全市67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8亿元、完成率达130%,万石中欧智能产业园等205个项目开工建设,华旺高端装饰材料等193个项目加快推进,奥克斯智能家电产业园一期等102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结构优化,民间投资增长10.5%、工业投资增长23%,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0%和51%。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66亿元,占GDP的46%、再创新高。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建成运营,花山互联网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我市连续5年入围全国电商百佳城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载体全覆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坚持精准施策,"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出台"1+8+3"专项方案。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专项整治,打掉"套路贷"犯罪团伙11个。实施政府债务总量和成本"双控",建立健全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防控体系,申报非标专项债60亿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讲看齐、强整改、促提升"集中行动,192个巡视、考核反馈问题基本完成整改,185个"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全部解决。产业扶贫等"八大工程"深入实施,贫困户获贷率达69%、全省第1。全市845人顺利脱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85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989个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试行"环保管家",加强对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监管。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进建筑施工、道路扬尘治理等8个专项行动,PM2.5平均浓度42.8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5;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建设,城区33条水体消除黑臭,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1.1万名渔民退捕转产,在全省率先推动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为100%;开展"清废2019"专项行动,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管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基本建成,获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县跻身国家园林县城,当涂县、含山县分别入列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三)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动能持续转换。扎实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质量强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省院士专家联谊会等合作,新建省级以上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7家;招引培育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引进"龙马""骏马"人才2243人,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9家。新增全国驰名商标3件、总数达18件。新增主板上市在审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直接融资165亿元。开展首届优秀企业家、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选表彰。山鹰公司居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首位。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市级政府权力事项压减46项。实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成驻马省企央企"三供一业"资产划转和管理服务职能移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入选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郑蒲港新区法定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目录内公共资源项目进场交易全覆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市委优化营商环境1号文件精神,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组织要素对接项目2520个,兑现产业扶持政策资金5.5亿元。新增"四上"企业195家,增长41.6%;新增私营企业9772户、个体工商户20660户。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办理银行开户、公众聚集场所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网上申报,纳入"皖事通"便民事项数量居全省前列,"减证便民"申请材料精简67.2%,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和一网通办率达100%,"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四)坚持开放联动,竞争优势持续增强。集成式接轨南京。落实市委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交通先行、毗邻突破等6个方面重点工作。宁扬宁马城际铁路、宁和城际铁路二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和县与浦口区、慈湖高新区与江宁滨江经开区等毗邻区域合作稳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对接合作全面深化,市人民医院成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战略合作医院并挂牌运行。高质量做强园区。郑蒲港新区、市经开区、当涂经开区综合考核获省政府表彰。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02.2亿元,占全市的35.9%、提升5.5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72.7%、65.8%。大力度对外开放。强化产业思维,设立半导体、通信通讯等4个专业招商小组,11个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030亿元、增长8%。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拓展"一带一路"经贸交往,深化对外合作,实现外经营业额3.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达26.6亿美元,总量均居全省第3。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出口通关时间压缩93%,港口货物吞吐量1.1亿吨、居全省第2,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报国务院待批。与韩国高灵郡结为友好交往城市,与上海长宁区合作掀开新篇章。
(五)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建设持续发力。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城市主要出入口、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完善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中心城区"六化"改造提升,新建街头游园绿地11个,拆除违法建筑2.1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和渣土堆场34处、1.7万吨。特别是把生态环保点位问题整改与回应市民关切、增强群众获得感相结合,启动实施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打造城市生态客厅,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问题,薛家洼、杨树林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完善城市功能。市体育会展中心和综合客运中心全面竣工。十七冶医院新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秀山医院一期建成、市人民医院搬迁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楼主体完工。沿江大道改造等11条道路竣工通车。清理疏浚雨污管网超900公里,5公里市政主管网和13个居民小区管网实现雨污分流,6个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扩建。加强城乡管理。文明创建步入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轨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实施垃圾分类试点,餐厨垃圾处置特许经营项目投入运营。加强户外广告规范管理。深入实施文明养犬管理,大力推进电动车、违法违规殡葬设施、主城区封建迷信祭祀用品等专项整治。补充耕地8283亩,土地例行督察反馈问题基本完成整改。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应对"二十年一遇"极端旱情,农业增加值增长3%。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3家、农村电商经营主体215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50万元以上的村占18.6%、居全省前列。持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实现行政村"五清一改"、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完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472.9公里,当涂县获评省级示范县。
(六)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强化民生保障。33项民生工程和6件民生实事完成,民生支出217.3亿元、增长12.8%,占财政支出的85.6%。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城乡统一。建成公租房1241套,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3039户、老旧小区改造19个。发展社会事业。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治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取得新成效,幼儿园监控覆盖率100%,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秀山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式招生,红星中学新校区开工,安工大工商学院转设为马鞍山学院。入选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江东颐养中心建成运营。第31届李白诗歌节、市第12届运动会成功举办。采石矶景区入列创建5A级景区预备名单,洞阳东吴墓被评为第八批国保单位。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数量居全省第3。含山县成为省级卫生县城。推进社会治理。"迎大庆、保安全、保稳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40件信访重点问题全部化解,上湖安置房等历史遗留烂尾楼问题涉及的1.1万户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铁路沿线298处隐患有效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果,平安马鞍山建设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得到强化,消防救援、边防检查队伍顺利转隶,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同时,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广播电视、邮政、气象、对台、供销、公积金等工作实现新进步,社科联、文联、侨联、科协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得到新发展。
(七)坚持政治引领,履职能力持续提升。着力增强政治能力。全市政府系统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依法治市要求,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190件、市政协提案313件,办复率100%。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出台政府规章2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2件。着力提效能转作风。建立综合调度机制,优化决策程序,精简工作流程,狠抓难题化解,变"议题等会"为"会等议题",努力实现"日清日结";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市政府系统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制发的文件、开展的督查检查考核数量分别减少42.1%、42%、7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坚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20%;审计监督促进增收节支1.1亿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方面恪尽职守、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广大建设者,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马单位,向驻马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马鞍山建设发展的境内外投资者、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制约因素增多,市场需求持续趋紧,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不足,开放联动发展项目不多,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城市能级不高,基础设施存在较多短板弱项,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任务仍十分艰巨;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刚性支出压力加大;一些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与不会担当、不能担当现象并存,政府效能建设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我们既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也迎来诸多有利条件。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省委、市委作出了贯彻落实的部署安排,一定能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产能加速释放,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通过成功筹办全国现场会,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拼命干活的激情进一步燃烧,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精神进一步迸发,对标顶级、争创一流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当前,马鞍山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发展前景更加可期。我们要按照市委"1234"发展思路,把握大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排除万难,全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谱写"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新篇章。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按照市委"产业升级突破年"的部署要求,以高质量为目标、一体化为路径,稳字当头、积极进取,围绕大项目招引落地、净增"四上"企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创新主体培育、优化营商环境、倒逼低效企业和用地退出等方面组织产业升级突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重点做到"五个坚定不移":
一是坚定不移对接融入。切实增强"错失这次机遇,将会错过一个时代"的紧迫感,敞开"东大门"、做强"桥头堡"、当好"排头兵",以更大力度推进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市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主攻南京都市圈,紧扣规划对接、交通先行、毗邻突破、产业协同、民生共享、机制保障"六个一体化",项目化推进、工程化实施、市场化运作,在加快融入中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大提升。
二是坚定不移做大体量。聚焦发展第一要务,以更大力度落实"六稳"工作部署,始终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狠抓各项政策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做优实体;围绕招大引强上增量、扶优扶强活存量、联大融强增总量,坚持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确保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人均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三是坚定不移做优质量。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四是坚定不移提升能级。坚持"一尊重五统筹",顺应新形势,以更大力度推动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城市格局从"九山环一湖"向"一江两岸"转变,城市方位从皖江城市带向长三角一体化世界级城市群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力、人才创业吸引力、公共配套支撑力、生态环境保障力和城市精神向心力,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全面提升城乡建设现代化水平。
五是坚定不移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力度保障好基本民生,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上短板,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点抓好8个方面工作:
(一)紧盯一体化,推动对接融入实现新突破
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加快协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特别是南京市规划对接,科学编制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再谋划一批区域联动项目,连同既有重大项目一并纳入一体化发展规划,滚动实施。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会商推进、日常对接沟通协调、分层分类联动落实机制,全力推进市实施方案确定的126项重点任务、163项重大平台项目、21项重点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及合作议定事项落实。
以基础设施为先导加快互联互通。推动商合杭高铁含山段、郑蒲港铁路早日通车,宁马城际铁路尽早开工,加快巢马高铁建设,推进宁和城际铁路二期、宁扬宁马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宁马高速"四改八"完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围乌路改建项目尽快开工,加快皖S105连接线与苏S338、皖S446与苏S126、皖S328与南京新浦合公路、G346与苏S356等城际"断头路"对接,力争宁和高速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郑蒲港二期建设,加强与连云港、合肥港等合作。
以跨区域平台为载体加强产业协作。全面对接沪苏浙特别是南京市主导产业布局,推动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协同发展。大力度推进、多举措保障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和县与浦口区、慈湖高新区与江宁滨江经开区等毗邻区域合作;支持郑蒲港新区与江北新区、当涂县与高淳区、含山县与巢湖经开区开展深度合作;支持马鞍山软件园与南京软件谷、徐庄软件园共建信息产业园,花山区与江宁区共同打造濮塘-云台山绿色经济协同区。加强马鞍山综保区与苏州工业园综保区、当涂经开区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园中园",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深化与上海长宁区等友好城区合作。支持宿马产业园加快发展。
以市民获得感为导向推进公共服务共享。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栏和线下专窗建设。大力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创新合作办学办医方式,支持共建职业教育共同体、区域医疗中心、康养基地。加快宁马毗邻地区城际公交设施及班线建设,拓展与南京"一卡通"、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积极推进"一码通"。完善毗邻地区生态补偿、合作、监管等机制,健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联治体系。
(二)聚焦稳增长,推动实体经济再上新台阶
强化项目引领。树牢"大项目"理念,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实施重点项目600个,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其中市级重点调度项目100个。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红线优化路径走",完善市领导领衔、集中开工、分层调度、分类推进等工作机制,推进月兔智能空调等150个项目开工建设、马钢冷轧1号镀锌线改造等90个项目竣工投产、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等235个项目加快建设。用好国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聚焦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规模达2000亿元;对急需干、真能干、干得成的项目,能开早开。
突出招大引强。认真贯彻实施《外商投资法》,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度,支持出境开展实质性招商。学习借鉴南京、昆山等地招商模式,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转移机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消费链,聚焦重点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充分发挥半导体、通信通讯、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汽车等专业招商小组作用,推进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基金招商、合作园区招商,落实市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招商线索项目制度。搭建"智慧招商管理平台",落实产业招商项目市内异地流转和企业迁移利益共享机制,加大新增规上企业数、重大项目落地等指标考核权重。确保全年引进投资超2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增长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深化精准帮扶。坚持服务走在需要前、调度打好提前量、要素保到关键处,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持续推进退规停产企业帮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地,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小微企业孵化等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四上"企业165户。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事"的理念,开展涉及民营企业指定交易和歧视性限制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健全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改进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等金融服务模式,落实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相关措施,进一步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新增上市挂牌企业60家。对标长三角先进城市,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升级版,创造性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努力打造让企业家满意的营商环境。
(三)对标高质量,推动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聚焦"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发挥与马鞍山共同成长的中央驻马大单位、大企业和地方高校等创新资源优势,定期对接会商;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创新平台合作,探索市外研发"飞地"建设;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马转化。建立健全股权分红、研发经费支持等激励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