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30.海南七次党代会报告(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85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分钟。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重点扩大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用好用足国家赋予海南的离岛购物免税、航权开放、入境免签、离岸金融等开放政策,全面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经验与做法,创新投资便利化制度,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功能,推动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广跨境电子商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高度重视洋浦开发开放。释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优惠政策效应,形成国际化医疗技术服务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作用。建设适合开放开发的海洋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三沙对外合作。积极争取设立海口国家级新区。保持和展现博鳌小镇的田园风光特色,营造非正式、舒适、和谐的会议氛围,高质量服务保障和深度谋划利用好博鳌亚洲论坛,办好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等国际会议,努力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扩大区域合作交流。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航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临港临空经济区,将海南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大平台、海洋发展合作示范区、中国(海南)-东盟优势产业合作示范区。积极争取泛南海旅游经济合作圈成为国家战略。密切与泛珠三角"9+2"经济区、北部湾城市群的战略合作,扎实推进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深化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持续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友城、侨力资源,促进对外人文交流。

(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繁荣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重要基础。必须牢牢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壮大十二个重点产业,打造海南经济升级版。

高水平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导产业。要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环境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需求,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落实"国际旅游岛+"行动计划,"点、线、面"全方位推进,全面提高旅游等服务业供给质量。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型旅游综合体、旅游度假区、特色风情小镇、主题公园、景区景点等,做精做优乡村、森林、邮轮游艇、运动康养、民俗风情、低空飞行等旅游业态,完善套餐式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与互联网、农业、文体、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健全旅游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加密境外航线,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持续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物联网、服务外包、海洋电子等互联网产业。引进培育健康产业集群,推动医疗健康产业跨越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养生健康岛。引导金融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和总部经济。鼓励海口、三亚、博鳌、儋州滨海新区等地做大会展业,培育会展龙头企业,扩大冬交会等品牌展会影响。支持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现代物流业,促进海陆空无缝衔接、高效联运。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扶持壮大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体育赛事、旅游演艺等产业。推动房地产优化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严控低端供应,完善配套,提升品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海南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使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在全国独树一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抓好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大做强热带水果、花卉、冬季瓜菜、南药黎药和特色养殖等优势品牌,推动农业向高品质、高效益、高产量转型。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经营权流转,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用,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完善良种良苗繁育体系,高标准建设"五基地一区",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基地,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着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订制农业、物联网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强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保障。加快建设旅游园区、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临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健康教育园区等六类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行"飞地经济"政策,引导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项目聚集地、创新创业示范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投入体系,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在海南建设研发基地,增强本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中小企业产业孵化基地。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发扬"工匠精神",打造"海南质量""海南品牌"。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用地、融资、税费等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扶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

做好海洋文章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增强海洋意识,培育"蓝色引擎",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争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

发展壮大海洋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发展,打造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坚持集约、集群、环保、园区化、高技术的方向,培优做精新型特色工业,着力提升临港工业,进一步延伸做强以洋浦、东方为中心的临港油气化工产业基地,推动临港工业与运输、金融、保险、商贸等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控制近海捕捞养殖,发展外海捕捞,推广深海网箱养殖,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开发休闲渔业、航海运动、海洋旅游,建好国家海洋公园。扶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设。完善三沙交通运输、能源通信、市政民生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渔港和专业化码头建设,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助救捞体系,提升南海公共服务保障和执法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加快科技兴海步伐。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及能力建设,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落户海南、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积极引进国际海洋组织和国内海洋研究机构入驻,打造海洋科技合作区,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扶持我省海洋科研院所建设,培养和引进海洋科技人才,推动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六)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军民融合发展

协调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别、确保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扶持海口做大做优做强、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支持三亚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加快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南北两极对周边市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琼海、儋州区域中心城市,推动东西两翼齐飞。强化政策支持,保育发展好中部生态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按照全省"一盘棋",实现跨市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协调联动,构建更具活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镇化和缩小城乡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城镇边界、完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保护好天际线、景观风貌和历史文脉,高水平建设独具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统筹建设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制定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协调推进轨道交通、人防工程、地下综合体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造绿色城镇、海绵城镇、智慧城镇。像"绣花"一样抓好城镇精细化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推动城镇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农村就地美化提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吸引社会投资高水平建设"美丽海南百镇千村",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融合互动,促进群众长远可持续增收,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家园。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海南地处国防前沿和南海一线,必须强化军民融合发展意识,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军地共商、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深海科技、遥感信息等军民融合产业,积极谋划建设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服务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增强海上维权维稳能力,扛起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责任担当,共同守好祖国南大门。

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五网"体系。促进陆海空"路网"一体化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环岛高铁、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互联互通,实现自然村通硬化路,完成海口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建设三亚新机场和儋州机场,提升邮轮、游艇配套设施国际化水平,加快"四方五港"整合建设和转型发展,推动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完善现代通信"光网",推进全省城乡光纤网络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积极布局5G网络,全面建设信息智能岛。建设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推进昌江核电二期和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构建覆盖全省"气网",提高全岛燃气普及率。打造协调均衡生态"水网",建设红岭灌区、南渡江引水、迈湾、天角潭等大型水利工程,加快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

(七)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全省人民幸福家园

建设美好新海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性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兑现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层层压实责任,层层落地生根。把精准要求贯穿于脱贫攻坚各环节、全过程,做到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实施精准扶贫"十大措施",抓牢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两个关键,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资金,精准投向,重点攻坚,确保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办好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加强宣传引导,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鼓励能人返乡创业扶贫。强化扶贫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实"五个绝对不允许",确保脱贫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一市(县)两校一园"建设,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均衡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推进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扶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支持海南大学等高校转型升级、争创"双一流",促进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各层次优质教育资源,抓实"好校长好教师"和乡村教师等培养和引进工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建设健康海南。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和远程医疗服务,健全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一市(县)一院"建设,继续抓好"好院长好医生""妇幼双百"引进工作,实施乡村医生支持计划。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强医药产业,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省。加强地中海贫血等筛查,完善计生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热带病、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大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培育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充分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和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新一轮农民增收计划,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物价调控力度,抓好"菜篮子"工程,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使城乡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建成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账累积,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结算,鼓励发展各类商业医疗健康保险。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努力让残疾人等困难群众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救助。

(八)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社会正能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始终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安全建设。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抓好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建设。坚持党管媒体,强化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重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壮大主流媒体,牢牢把握新闻舆论领导权、话语权。依法规范网络监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扩大对外宣传,讲好海南故事,提升海南形象。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海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关心下一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拓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家教、乡贤文化,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感动海南、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宣传,倡导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用传统美德滋养人心,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加大琼剧、黎锦、苗绣等地方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弘扬海南本土优秀历史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分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海南特色的文艺精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九)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

建设美好新海南,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厉行法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广泛地凝聚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更好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用心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港澳台海外侨胞统战工作,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积极性、创造性。

全面深化法治海南建设。法治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精立多修,用好地方立法权和经济特区立法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健全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架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并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实施动态管理,扩大政务公开,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巩固司法体制改革成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抓好普法宣传教育,使崇法向善、循法而为成为社会风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对旅游、交通、食品药品、环境卫生、违法建筑、流动人口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坚持综合施策,打造海岛型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禁毒大会战,强力整治涉黑涉赌、涉枪涉爆、破坏生态、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构建反恐维稳长效机制,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确保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重心下沉,强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督访,及时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抓好安全生产,努力营造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今天的海南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国家担当激励着我们,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宏伟蓝图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