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调研报告-80篇(第48/5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716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39分钟。

的叠加影响,养老逐渐从家庭责任向社会责任过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生活照料,而是向往更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2022年7月起,我市聚焦养老服务,推进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建设养老机构,推动各县(市、区)书记、县长分别领衔1个试点项目,明确标准、时限、要求等,以公立医院办养老示范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养老产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医养结合机构现状

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06个,医养结合机构21个,占比20%;公办养老机构66个,医养结合机构10个,占比15%;民办养老机构40个,医养结合机构11个,占比28%。

21个医养结合机构中,根据运营模式可归纳为3类。医拓养,即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模式,主体为医疗机构,共9个;养设医,即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模式,主体为养老机构,共10个;医养合作,即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实体的方式进行合作,主体相互独立,共2个。

(二)我市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建设养老机构试点项目情况

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查阅资料,对各地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建设养老机构试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解。目前,全市共14个项目,7个正在建设,7个投入运营。

(三)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建设养老机构试点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1.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各地已制定或正在制定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建设养老机构相关规划,并注重在建设、运营中学习专

业机构的建设标准和模式,如某县组织前往深圳学习考察,某区引进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指导试点项目装修和设施设备的适老化改造,某县与中南医院合作建设失能养老中心。通过规划引领,公立医院示范带动,我市医养结合机构数量明显增加。截至10月31日,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1个,床位2904张,较2022年底新增机构9个,新增床位1498张。

2.工作机制日渐完善。一方面,准入程序逐步理顺。今年以来部分县(市、区)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理顺了公立医院建设养老"两证齐全"(医疗机构许可证、养老机构备案)的程序。另一方面,服务标准逐步健全。各地不断探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标准,某县退役军人养老护理院"1268"服务标准,即每天洗1次澡,晒2次太阳,喂6次水,白天离床8小时,在全国养老行业是一个标杆。某县依据省级《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探索推进了县级公立医院办养老的收费标准,核定了收费高限。

3.资源整合得到突破。各地通过细分领域、整合资源,全面覆盖不同类型养老需求,以实现医养结合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如某区探索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与乡镇卫生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实现民政项目资金与卫健资源的整合;某县充分利用优势医疗资源,在县级人民医院建设医养结合病区;某县探索医养深度融合,推进中医理疗等理念和技术融入养老服

务,城市福利院内设民营医院拥有康复科、内科诊疗科等,可以根据老人身体情况进行切换。同时,各地依托"一家一护"家庭养老服务提能工程,持续加大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2022年全市共培训10359人,1013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二、存在问题

1.试点项目推进有待加强。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各地通过1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公立医院试点项目,为公立医院办养老作出探索。但是,截至8月31日,14个试点项目中,还有7个试点项目正在建设。其中,某区官埠桥镇福利院、隽水镇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试点(卓雅医院)2个项目已超过其原定投用时间半年以上;某市中医院生态新城、城南院区改扩建和某县官桥镇卫生院还未开工或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同时,各地围绕公立医院办养老的规划、机制、运营和服务标准等问题研究较少,卫健、民政等部门常态化协商会商机制尚未建立。

2.医养结合认知存在误区。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在推进公立医院办养老时,希望能"打通医保"

,将更多老年病种纳入医保目录、增加医保额度和提高报销比例。查询相关政策文件,医保报销的病种、额度和比例有严格的政策要求,医保基金的合规使用也有严格的监管。有的地方认为医养中心不能提供诊疗服务,但医养结合病床发生的医保目录内费用可以按政策结算,医院可通过优化完善内部管理流程,为在养老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3.医养融合深度有待提升。调研了解到,各地已运营的7个试点项目,除某县城市福利院医养中心外,其余6个项目未实现医养一张床的便利,老人平时养老和看病医疗服务融入深度不够。同时,一些地方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的标准有待提升,有的地方如某县中医医院医养中心,由病房区域改建的医养中心,缺少老年人文娱与健身用房等生活用房功能区;有的地方在建项目适老化改造不够,如某颐和医院护理院房内淋浴区无扶手。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深化统筹指导。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蓝海。公立医院办养老试点是市委市政府站位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推动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切入点、着力点。通过各地试点推进,探索出一条发挥我市禀赋,全面推动我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路径。各地一定要充分认识,定期对试点项目研究部署、调研督办,及时解决试点项目推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注重总结试点项目成功经验。卫健、民政等部门要通力协助,认真研究医养结合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常态化对各地开展业务指导,积极回应各地在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建设养老机构中一些医养结合"能不能"、"怎么做"

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完善研究会商机制,定期研究会商解决试点项目涉及的跨部门资源整合、政策协同等问题,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工作的方法上、力度上,形成工作合力。

2.进一步推进试点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公立医院建设养老机构工作规划,明确公立医院建设养老机构的总体规模、功能定位、实施路径,按图索骥,有序推进。强化资源整合。加强部门沟通协商,整合各级卫健、民政、发改等部门在闲置资产、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资源。按照就近原则,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工厂、机关等设施建设医养服务项目,毗邻医疗机构新建民政养老项目形成医养综合体。强化硬件配置。各地以公立医院为依托新建、改扩建的养老机构项目,要按照国家《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中要求,配备老年人文娱与健身用房等生活用房功能区相应的设施设备、进行适老化改造。

3.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确立准入机制,梳理总结依托公立医院办养老机构在准入的"两证"办理、法人证书备案、物价标准核定、医保定点审批等方面全流程的制度建设,形成办事指南。健全管理机制,要参照国家《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探索制定本地公立医院医养结合管理和服务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卫健、民政、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医养结合

服务的监管机制,明确如何对公立医院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后的结果运用等问题。

4.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提升公立医院办养老项目适老化改造的标准。加强适老化改造研究,建立完善与依托公立医院办养老更加贴合的适老化改造清单,明确适老化改造"基本标准"、设施设备"基本配置"、人才队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医疗、护理专业优势,结合医疗核心制度、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和管理指南,探索细化依托公立医院办养老服务标准,在首诊首问、巡诊查房、信息查对、分级护理、对话沟通等方面形成行业规范,相应制定《医养结合基本服务规范》。

5.进一步打造护理品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学校学历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两手抓,保持护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适度递增,不断提高护理教育培养质量;依托"一家一护"家庭养老服务提能工程,优先培训从事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持续加大养老护理员培养力度和质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对养老护理员的入职补贴、岗位津贴和职业培训制度,依据职业技能等级和工作年限确定服务价格制度、工资和职业技能等级挂钩制度、底薪制度,推动养老服务行业标准薪酬待遇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建立护理等级评定制度,持续完善我市"丹桂、金桂、银桂、季桂"

护理等级评定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晋升体系等配套制度,发挥等级评定的分级分类作用,打造我市护理品牌,形成我市医养结合创新示范,推动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

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

x月3日至9日,县党政代表团11人赴江苏省常州市、陕西省安康市两地,就基层治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学习考察,通过进社区、访企业、走农村,看现场、听介绍、问情况,苏陕发展的大思路、建设的大手笔、改革的大突破、城乡的大变化,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迪,学习借鉴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对积极探索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大有裨益。

一、苏陕调研印象

此次苏陕之行是一次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打开视野的"取经"之行,也是一次"跳出共和看共和"的"回望"之行,两地历史人文的厚度、对外开放的广度、产业发展的高度、城乡建设的亮度,以及叹为观止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使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

印象一:"不甘人下,敢为人先"的争先意识。两地始终发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创新敢为、担当作为,创造出众多全国或该省第一、唯一。常州在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锤炼出"出则精品、干则一流"的常州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常州工业精神,以"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

"的长抓机制,探索打造出面向长三角、眺望全球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安康虽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始终立足自身优势,以灵敏的发展嗅觉,抢抓"苏陕协作"机遇,成立狠抓落实办公室,建立"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互比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周周晒成绩、人人争先进"常态化管理模式,有效传导了压力,比出了作为,提振了士气。

印象二:"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创新理念。创新是两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驱动力,也使两地始终走在现代化发展最前沿。常州市溧阳市在上世纪末引进试种安吉白茶,从零起步,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条产业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天目湖白茶种植面积近5万亩,年产量达1300吨、年产值15亿元,茶的质量、销量、名气均超安吉白茶,并荣获"特色白茶之乡""中国(天目湖)白茶小镇"称号,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跨越式发展。安康市紧抓"苏陕协作"机遇,积极承接东部毛绒玩具文创产业转移,"腾笼换鸟""借鸡下蛋",仅用4年时间,从无企业、无订单、无厂房、无经验,到万物皆可毛绒玩具,跻身全国第四大毛绒玩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外。两地白手起家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一抓到底的艰辛历程,并在兼收并蓄中开辟未来。

印象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的开拓精神。两地在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中"小题大做"

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常州市金坛区充分挖掘茅山"山、水、茶、盐、药、泉、星、气"八大自然资源及道文化,采用"移花接木"方式,围绕一口盐井讲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关盐的历史、文化、化学、矿产、宗教,以及立法、战争等故事,将"小"资源合成"大"资本,蕴含着"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大智慧、大格局,打造出国内首个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展示、互动体验、山体运动等为一体的东方盐湖城。安康市立足蚕桑、富硒、汉江等资源,就地取材,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健全富硒产品全产业链体系,走出"种、产、销、体、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注入绿色可持续的源源动力。

印象四:"勤快严实、精细高效"的优良作风。此次"取经"之行,感触最深的既有苏陕两地干部骨子里那种紧抓快办、立说立行、事无巨细的优良作风,也有他们身上那种善于谋划、巧于运作、勤于落实的本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方面,左手拿项目,右手拨算盘,提前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通过"前置、并联、容缺"等措施,实现"五证四书"齐发,拿地即开工,省时省力又省钱。常州市"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建筑面积达9500平方米,仅用103天将图纸变为现实,拿地开工几乎同时进行,成为常州展示速度和实力的平台和名片。

两地在基层减负和整治形式主义方面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实施倒查工作法,向上溯源、向下追踪,基层干部不是在调研实情解决困难问题,就是在争取落实项目的路上,很少忙于开会发文。各级党委坚持开短会、开有用的会,会前准备工作扎实,会上不再逐字逐句审核讨论,党委常委会会议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做到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办实事、促发展上。

二、感悟苏陕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苏陕的发展理念创新开放、发展模式新颖独特、发展势头强劲有力,面对困难约束敢于主动求变,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抓住机遇,发展成就令人惊叹,成功经验弥足珍贵。看苏陕,想共和,有几方面值得总结借鉴: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志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与苏陕干部交流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常思勤虑"为什么""怎么办",带着问题常学常研新理论新政策,对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领会到位、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有一股使命必达的志气。看准的事,只要出于公心,就撸起袖子干,有困难踏平困难,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很多事情特别是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我们还在争论能不能干、可不可干,等政策、找依据时,人家早干在前、走在前、出了成果。思想差距是最大的差距,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成就共和的事业,加快推动"泛共和盆地"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只有思想的大解放、作风的大转变、工作的大落实,才能推动共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二)产业引领、虹吸聚能的活气。苏陕城市繁荣、乡村靓丽、百姓富裕的背后,最关键是有产业支撑。常州市工业门类全、底蕴深,拥有80多万家市场主体、6万多家工业企业、近6000家规上工业企业、37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和89家上市企业。安康市先后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九条"、激活市场消费"八条"、促进紧急恢复增长"十七条"等措施,千方百计提振企业信心,培育"五上"企业2596家,位居陕南首位。两地以厚实的家底加速推进人口聚集的活气,基础建设、城市提质、民生改善等自然就有底气。相比之下,共和最大的短板在产业,最大的希望也是在产业。做优现代农牧业,做强清洁能源产业,做精全域旅游,仍是共和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四地"建设,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很多"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苏陕的今天就一定是我们的明天。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