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XX县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保护和活化传统村落,强化改革思维探索发展村落文创产业,用艺术唤醒乡土,用创意激活乡村,打造有别于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建设有情怀有活力的乡村家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调研情况和有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平均海拔830米,县域面积1487平方公里,辖5镇6乡152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0.53万,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3个省级传统村落。相比其他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XX因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信息闭塞,劳动力外流较多,空心化严重,村落逐步丧失了活力。面对农村日渐衰亡的困境,XX县委、县政府坚持新理念引领发展,摒弃大修、大建、大改的农村发展理念,立足于XX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实施古村复兴计划,通过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人才逆流、激活乡村动力、兴旺农村业态,把日渐"空心化"的乡村建设成为有情怀、有活力的美好家园。近年来,我县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文创为抓手,结合全域旅游、宜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新路径。
二、主要措施
(一)招才引智,释放文创活力。一是注重引进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广泛凝聚国内外知名文艺专家、公益团队等人才资源,着力引入一批有理想情怀的外来优秀人才深度参与乡村建设。二是注重培养人才。大力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文创公益教学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让农民通过画画拓宽创业渠道的同时,学会与外来人员的相处与沟通。三是注重留住人才。建立"认租15年"的运作机制,给外来驻创人才提供了生活居所和创作空间;给新入住的"新村民"发放居住证,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二)探索实践,创新建设模式。一是创新采用"工料法"。在项目管理上,我县创新采用"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对材料采购、材料管理、出库管理、记工管理、项目结算等做出明确规定,以最经济、最便捷、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古宅修复利用。二是创新代租代建。以乡镇村委会为平台,与古宅祖居户主签订租赁合同,"新村民"再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并由"新村民"出资,村委会按工程成本为"新村民"代为修缮老屋,有效破解了传统村落"保"与"用"的难题。我县仅XX村和XX村就吸引社会资金700多万元,修缮利用老宅70余栋。三是创新制度建设。XX县XX乡先后研究制定了《XX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细则》《XX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财务核算实施细则》《XX乡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村级自建工程材料采购票据使用的通知》等文件,从管理机构及岗位职责、建设程序、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出规范,建立了一套符合项目特点和农村实际的管理制度。
(三)融合发展,推动业振村兴。一是"文创+精准扶贫"。通过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贫困对象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使其成为文化创意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二是"文创+乡村旅游"。XX乡文创正以其独特理念和艺术氛围,成为了文创体验中心和文化输出地,过去几年吸引了近200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他们在此驻留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有的甚至长期留在了村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文创+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和资源与文创融合,把文化创意融入黄酒包装、宣传、销售各环节,促进黄酒产业发展,家家户户酿黄酒,酿储量2000多吨,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文创+古村复兴"。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古村已显现出由里到外的复兴之态,XX、XX、乾头、三峰等村已相继涌现出70多间农民画室、艺术空间,带动了10多家青年旅馆、咖啡吧、民宿、客栈、餐饮店、特产店的创办和发展,业态的繁荣为传统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取得成效
一是引进专家团队。先后引进XXX、XXX、复旦大学XX教授、中国美院XXX、三农专家XXX、复旦大学规建院XX教授等文创及院校专家团队在多个村落驻村开展村落保护活化利用、乡村振兴智力扶持研究和村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
二是引进新老村民。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创业平台,复办村级小校,引来大批城市居民入住、大批外出村民回流。如XX村,原有1400多人口,当初仅剩100多人,如今新老村民已达600多人;XX村引回在外谋生的村民开始回乡创办民宿,子女回乡求学,不断迸发出新活力。
三是带动村民增收。发起"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选送8批120多人次村民学习油画创作和营销,人均实现创收5000多元。残障人士XXX、XXX、XXX、XXX等村民,通过学画售画,年收入少则过万,多则超10万。如今,XX传统村落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各种众创空间、共享空间、青年旅馆、文化休闲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古村带来新鲜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四是我县积极开展古民居、古建筑修复,农村改厕改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进支教人才复办村级小学,提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乡村就学就医条件,推行服务下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优势,为了让长期居住XX的"新村民"进得来、留得住,给"新村民"发放居住证,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新村民"有归属感,复活文化传承,举办传统文化节,活跃文化氛围。村庄变美了,文化氛围变浓了,引来人气,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功能,催生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旅居养生、农家乐、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引来外来移民和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创办书屋、艺术创作室、酒博馆、咖啡屋等,形成新的业态。
四、存在问题
1、产权问题。从我国现行法律中对农村集体所有权作了明确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村民仅拥有使用。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土地留转均局限于村集体内部进行。而外来移民想在农村入驻下来或企业想开发修复,只能通过向村民租赁方式来解决,再加上承租年限的限制及农村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极大制约外来移民和企业资金投入积极性。因此,政府层面需积极探索明确农村老屋所有权,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与保护企业的开发与修复行为。
2、机制问题。一是项目施工方面。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项目招投标程序来执行,但不少拥有资质机构的设计成果实用性差、周期长、成本高。长期以来,农村大部分房屋及街巷建设都是依赖传统工匠自行设计施工,施工成本较低,而这些人却无法直接参与项目招投标,项目中标后大都由这些传统工匠参与建设施工。农村建筑工匠参与项目建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求,因此,如何规范和引导农村建筑工匠参与农村项目建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资金使用方面。传统村落内大部分古民居都急需大量资金进行修缮,而目前居住在古民居内都是老弱群体却无力出资修缮,有经济能力原住户搬出古宅后也不想再出资修缮古宅,而现有财政性投入资金大都使用在公共设施上,无法对带有私有性住宅进行修缮投入,极大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3、保护资金不足。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涉及面广,涉及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目前保护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性投入,无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注入,造成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缺口大,制约传统村落发展。
4、专业人才不足。传统村落保护涉及房建、市政、环保古建筑等多方面人才,而我县目前这些人才严重紧缺。随着乡村振
兴战略和乡村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实施,就更需要这些人才的引进来补充人才的短缺。
五、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一是解决认识问题。提高对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动员等形式提升群众对传统民居、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二是完善村落档案信息。进一步深入开展村落调查,加强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调查,发掘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古民居,健全保护名录资料信息,建立数据库。完善认定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乡、村二级档案名录及保护制度,并依法对私人所有的传统民居院落进行清资核产,明确产权主体,便于后期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一要普及保护知识。切实增强乡村古建筑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特殊节日,通过出动宣传车辆、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群众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所在村将历史遗存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保护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激发村民参与保护的热情,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三)坚持历史性保护,因地制宜实施保护。一是通过就地原址保护、就近迁移保护、集中迁建保护等方式,保有原来建筑形式,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以留住丰富的历史信息。二是把握发展机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潜在文化旅游市场助推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与发展,带动农民回乡就业,增加收入,继而给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四)加大财政投入机制。建议省、市加大对山区贫困县财政扶持力度,多安排一些省、市挂钩帮扶项目入驻山区贫困县,减轻山区贫困县财政压力。近几年来,国家财政部、住建部相继出台了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连片示范项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因此,建议省级将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连片示范项目申报及保护资金重点向XX县倾斜,支持XX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五)加大专业人才扶持力度。建议省、市尽快出台一些基层专业人才扶持政策。
下一篇: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