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课: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对我省工作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全市科技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省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本质内涵和关键特征,深刻认识基础条件,找准抓实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谱写"科技之为"新篇章。
一、提高认识,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生产力,通过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新技术"的突破,为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着力点和新的增长点。新质生产力的"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新型劳动者、新型生产要素、新型生产工具及其优化组合,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跃升。
(一)高科技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对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在产业技术生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一个时代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整体走势。谁拥有先进技术、前沿技术,谁就拥有创造更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和基础。
(二)高效性。新质生产力重点体现在新的生产要素以及新的要素配置方式,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属性,同时具有创新链长、应用范围广、技术改进可持续性强等特征。结合高端人才、资金、数据、知识等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建立不同主体、行业和产业间形成更高效的生产网络,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三)人民性。新质生产力符合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和导向作用,要旗帜鲜明地确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宗旨,坚持以共同富裕作为基本导向,坚持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四)生态友好性。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并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通过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引领性技术支撑;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特别是发挥好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关键作用;三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加快已有重点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培育。
二、肯定成绩,准确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科创服务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初步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一)科技创新持续强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资源基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22年达××%,近五年持续保持全国前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处于全国前列,创新型城市建设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区域创新集群百强榜单中,中国有23个城市上榜,××列全球第36位、国内城市第10位。《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强中,中国共10个城市入选,××列第8位。我市全力打造以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力军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国家级设施平台167家;合成生物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等海河实验室6家;高等院校56家,其中南开大学、××大学等"双一流"高校5家;驻津国家级院所62家,市属科研院所42家。
(二)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创新,进而最终形成。近年来,××围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微分几何、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取得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酵母长染色体精准定制合成等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生物活性材料、组分中药等领域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积极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信创、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在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工程中贡献了众多的"××智慧"。
(三)产业创新提质增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产业焕新,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79.8%,集成电路、车联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细分产业链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2023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正成为全市发展新动能。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领域未来产业加速孕育,产业集群茁壮成长。
(四)科技创新要素配置高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要素基础。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生产力,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是关键。近年来,××持续做优做强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科技金融,提升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水平。持续优化成果转化校企"握手"通道,完善"1+4"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加强孵化转化载体建设。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达到15107项,成交额突破1900亿元、增长16.7%,创历史新高。先后布局"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创新金融产品,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
(五)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制度基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的必然选择。××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聚焦科技评价、科技激励、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经费投入等优化制度供给,积极探索"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里程碑管理""负面清单+包干制"、多元投入、自主立项等项目组织管理新机制,"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试行'负面清单+包干制'"等改革举措入选科技部优秀案例。全面推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收入分配、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扎实落地,精准解开成果转化"细绳子",着力解决成果"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难题。
三、靶向施策,找准抓实科技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面向未来,××将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探索一条以前沿技术策源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科创平台载体为支撑、以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为突破、以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为动力的××特色创新之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一)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的"增量器""放大器"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一是前瞻性打造前沿技术策源地。围绕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石墨烯半导体、脑机交互等前沿领域,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项目,开展"从0到1"的前瞻性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感算一体智能芯片、先进电子材料等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突破,为科技强国提供"××方案"。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科技支撑"双碳"重大专项,打造一批科技支撑"双碳"亮点示范工程。二是体系化构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打造一批引领性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推动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尽快形成承接国家重大任务能力,积极争建元素有机化学、化学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海河实验室为支撑、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体系,力争信创等海河实验室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具备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版"国之重器"。
(二)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焕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靠成果转化使产业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实现快研发、快验证、快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一是科技成果上"链"。健全成果筛选跟踪机制,拓展校企"握手"通道,赋予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高校院所、行业、区域、服务四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科技服务机构引育,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实现产业链。二是科技成果成"网"。健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建设京津冀成果网,强化科技、人才、金融等配套服务和政策协同,做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与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共同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遴选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将××建设成为京津冀成果转化首选地。
(三)聚焦科创平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载体。打造以天开高教科创园为龙头引领,以区域科创标志区为支撑的科创阵地矩阵,强化平台载体场景驱动,通过场景应用实现技术研发的突破、成果转化、熟化和商业的规模化应用。一是推动天开园提质增效赋能。完善"一核两翼多点"发展布局,持续完善"两翼""多点"管理运营机制,增强实体化、市场化运作能力。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强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成果转化,催生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深化与国家部委的对接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平台、重大项目及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出台升级版支持政策,提升市场化专业化科创服务能力。二是打造科技创新标志区。依托"中国信创谷""细胞谷"等科创标志区,建立"创新平台+企业孵化+产业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营造优良的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一批有主题有灵魂的创新标志区,依托科技创新标志区打造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赋能科技创新。三是持续提升京津冀合作平台承载质效。强化京津科技创新协同,发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为北京科技创新提供场景应用牵引,持续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平台载体效能,创新"北京研发××转化"协作模式。
(四)聚焦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提升配置效率。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动,大幅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让各类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发力要素配置,率先在人才和金融要素配置上下功夫。一是构建全链条科技人才体系。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引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拓展新劳动对象的产业型人才和能够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服务型人才;升级"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创建顶尖科学家工作室,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更加宜业、宜居的环境吸引科技人才来津发展,打造人才高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二是构建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天使母基金、天开母基金等作用,鼓励有实力的高校、院所、园区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形成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专项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股权投资体系,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动更多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建立融资便捷高效的科技信贷体系,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面向科技企业的专营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形成"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五)聚焦科技创新治理,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是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落实"抓战略、抓规划、抓改革、抓服务"要求,加强市委科技委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委科技委办公室职能,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强化项目、资金、平台、政策等科技资源统筹。加强宏观决策机制建设,发挥创新智库支撑作用。二是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倾斜。三是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以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为重点,开展有组织科研。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对重大科技专项,可实行"揭榜挂帅""里程碑管理"等机制;对面向企业需求的科研任务,完善竞赛、科研众包等模式,探索"悬赏制激励""赛马争先"等科研攻关方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