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培训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创立了接受理论的学说,该理论反驳了长期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尝试从读者接受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对西方教育学和文艺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将接受理论的观点运用到创新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体系,对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视角转向:明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读者中心"
接受理论首先提出了"走向读者"的新思路,认为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消费主体,一部文学史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史。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只有通过读者"具体化"的阅读过程不断填补诸多"空白"与"未定点",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应该关注读者在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较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理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属性决定了大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上的一个个具有高度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接受主体。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准定位新时代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断增强其网络主体能力。
1.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指导思想。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身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往往具备天然的网络基因以及较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他们与教育者处于同一个平台,使教师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冲击。只有复归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变"单向说教"为"双向互动",才能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实现网络思想引领与大学生行动自觉的价值契合。
2.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需要。从需求内容看,当代大学生不仅有人际交流、情绪表达的社会关系性需求,也有自我塑造、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现实选择性需求;从接受方式看,他们不喜欢"唱高调"的宏大叙事,而喜欢更有温度、有深度的个人叙事风格。因此,教师要精准调研、精准分析族群、精准设置话题、精准分类施教,不仅要下功夫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行为特点,详细考察他们的价值取向、接受偏好、需求动机、满足方式等现状,更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引导个体需要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由个体需要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变"大水漫灌"为"重点滴灌"。
3.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主体能力。网络主体能力是指受教育者在互联网实践中通过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自觉自律所展现出的符合主体性特征的意识与素质,包括判断力、选择力、学习力、自控力和创新力。网络信息技术不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面对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网络语境碎片化和网络情景的虚拟隐匿性的新特点,大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受到严峻的考验,不少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有甚者终日沉迷网游,逃避现实。对此,教育者应把牢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使网络成为正能量的"传声筒",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媒介观。
二、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接受者根据自身既有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式,是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即"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文本的思维定向。与接受理论中的"审美经验"相似,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前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人生经验和道德理想,而这会潜在地影响他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评价,从而形成"期待视野"。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期待视野",既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内容的前后连贯递进关系;又要保持必要的高阶性和创新性,让大学生学会"跳起来摘桃子"。
1.强化大学生网络认同的根本性内容。所谓网络认同,是指在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场域中,教育参与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法纪准则、心理健康层面建构演化的反思性共识心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内容认同是网络心理认同活动的起点,网民一般会从符号化、数字化、超链化的表象信息中获得感性认识,后经自身的抽象思维,或是人工智能的加工运算对事物内在规律形成较为稳定的理性认同。要强化网络认同,一是要加强网络政治教育的内容认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党史党建、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政治理想、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纪律。二是要加强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认同。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现实性以及人的主体性,正确解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是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认同。以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对抗多元化思想对主流道德观的弱化,以强化网络责任对抗网络虚拟性对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等等。
2.回应大学生思想困惑的主体性内容。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问题导向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言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价值观和错误社会思潮不遗余力地借助网络舆论场搅乱是非,妄图通过乔装打扮蛊惑人心。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三观"尚未定型,容易在认知判断、人际交往、国家意识、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思想困扰。教育者不能无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或是回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而应该善于察觉这些问题,准确洞察问题的本质,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精准施策,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治、网络社交、时政热点等教育内容,及时回应并消除大学生的各种思想困惑。
3.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创新性内容。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网络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知识、理性看待互联网的优劣、明辨网络信息的好坏、熟知网络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综合提高他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水平、使用能力、生产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其能够自主自律地从事网络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规范意识。除了网络技术基本知识、网络信息甄别和筛选过滤能力的教育内容以外,还要重点加强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沟通、网络规则、网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三、载体创新: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接受理论认为,未经阅读的文本存在许多"空白",它们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这对读者而言即是一种"召唤",召唤着读者发挥审美理解力去"填空",形成"召唤结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网络载体能激活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他们在网络交流互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并正确"填空"。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从本质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网络媒介或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向对象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够实现多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根据不同的基本物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语言载体与行动载体两种类型。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达意愿,他们渴望参与网络自主学习、研发、传播的全过程。所以,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以增强大学生网络参与度及获得感为重点。
1.革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和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载体。相较于传统话语方式,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微语言"、新奇时尚的"网言网语",他们习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视化"的阅读方式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这些特点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会消解教育者话语的权威性。对此,教育者应科学把握网络话语的特点和传播规律,认真研究大学生的话语偏好和接受习惯,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灵活运用网络语言的"偏离效应",提升网络话语权。
2.搭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向矩阵式的育人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媒体技术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包括微媒体平台、混合型网络教育平台、手机媒体平台等。这几种类型的平台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整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资源开发与技术掣肘、国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势力的蓄意干扰等现实羁绊。因此,搭建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正向矩阵式的网络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具体来讲,一是"建好网"。教育者要强化网络阵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不断创作出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信息产品并有效加以传播,用积极正面的思想引领网络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二是"用好网"。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信息接受途径,选树大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创新网络培训的方式。三是"管好网"。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阵地的监管,净化网络育人空间。
3.开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严肃游戏"。2003年,国际游戏开发协会(IGDA)负责人罗卡将"严肃游戏"定义为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很快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军事训练、企业培训、卫生医疗等领域。作为一种以技术为新媒介的学习革命,严肃游戏不仅可以还原虚拟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场景,承载并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目标,还可以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多向互动,因此,它具有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开发设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严肃游戏,要主动探寻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接受特点和精神需求,明确教育主题,通过跌宕起伏的游戏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逼真的VR虚拟情景,全面调动参与者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的感官体验,设置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知识呈现、模拟竞技等游戏环节,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完成教育任务。
四、动态评价: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第二文本"
相对于没有被阅读的"第一文本","第二文本"是经过了读者的主观润色和改造的感性认识。从教育过程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第一文本",而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解后形成的新认识,则是"第二文本"。对教育对象接受效果的评价是改进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以接受理论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遵循青年认知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他们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后在认知理解、价值认同和实践外化层面的"第二文本",这有利于反馈教育效果,改进教育教学,形成育人闭环。
1.大学生认知理解层面的教育效果评价。认知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只有获得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理念、原则的基本认知,才会认同并接受教育理念,最终形成思想政治品德。因此,教育评价要坚持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实施原则,不仅要测试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知识要点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求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共识度,还要考察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分析网络现象的基本能力。在评价设计上,既要兼顾政治信仰知识、思想品德知识、网络素养、心理素养等内容,又要侧重了解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三进"现状。教育者可根据教学目标,设定诸如"俄乌冲突""英国首相辞职"等一些备受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考察大学生对于"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根源的认识,并根据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情况,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
2.大学生价值认同层面的教育效果评价。认同是实现由认知向行动转化的必要环节。从评价标准看,价值认同主要体现在大学生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构起来的价值认同类型与程度两个方面,即大学生是否在价值观念层面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构个体价值的程度。从评价重点看,教育者应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大学生在情、意、信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思想认同度。从评价形式看,建议采用无纸化的网络评价形式,结合自主化的评价过程以及网络虚拟化的评价情景创设,综合衡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情况。
3.大学生行为外化层面的教育效果评价。做到知行合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它使大学生将内化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自主地外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从实效性的角度看,大学生只有将教育活动形成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外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之后,教育活动才有良好的效果。因此,评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标准应包括:绿色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公德、做新时代合格网民的践行度;网络秩序维护的参与度;鼓励、支持他人正当合理的网络行为的参与度;个人和群体行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价值、要求和原则的正向支撑度。此外,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评价也应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实现虚拟评价与现实评价的辩证统一。既要立足现实,全面考察"虚拟社会的网中人"与"现实社会的现实人"的主体行为表现,又要把握网络时代人"数字化"生存环境的特质,侧重人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媒介素养的评价。此外,高校要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方主体联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考评体系,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政实践教育信息反馈、奖惩和保障机制,从而形成"三全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