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专题讲座上的辅导报告
在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专题讲座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四千四万"精神作为改革开放精神的"江苏符号",始终激励着江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积极进取、接续奋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为江苏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赋予了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代表团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继续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弘扬"四千四万"精神的核心要义
"四千四万"精神发源于20世纪50-70年代的苏南地区,曾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艰难创业、异军突起的强大精神动力,亦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精神密码。党的XX大报告鲜明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深情期待广大民营企业家继续弘扬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的"四千"精神,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创业史。李强总理所表述的"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内涵与在苏南地区发扬光大的"四千四万"精神(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内涵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
(一)弘扬敢闯敢拼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明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第一代中央领导明确提出要"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不可否认,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并没有获得正确解答。在这样一段艰难困苦的时期,为了改善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早年苏南地区的农村草根们开始创造性地兴办社队企业,"四千四万"精神逐渐萌芽于其中,这一创业实践勇于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极其不易的,有亲历者将"四千四万"精神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为"在困难中诞生,在非议中成长,在光明中腾飞",形象地折射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探索阶段的艰难,充分体现出"敢闯敢拼"的担当精神品质。
(二)弘扬善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重点,从此,我国现代化事业迈出新步伐,"四千四万"精神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逐步凝练明确并获得充分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度肯定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提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984年5月至6月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也曾带领县经济考察团到江苏考察乡镇企业发展。1984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石家庄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把当年的正定县和无锡县作对比,指出两者"面积、人口相差无几,但在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平均生活水平方面都差了很多",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差在人才上,"无锡县从上海请入大批科技人员、退休工人,得天独厚地拥有一个强大的智力后盾"。调研分析之后,1984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提出深化改革思想上"五破五立"的观点,要破除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适当分开的观念,破除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破除社会主义就是要绝对平均的观念,破除社会主义经济越纯越好的观念,破除年轻干部缺乏经验,知识分子不可重用的观念。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敢于担当,锐意改革,重视人才引进,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组织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草案)》。正定的实践,使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工作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思考。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是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开始的。可以说,苏南地区干部群众"善于突破"的"四千四万"精神在当时打开了很多干部领导的视野,转变了他们的观念。
(三)弘扬敢为人先的领跑精神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以苏南为经验参照,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而且还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目标,鼓励东部地区要大胆地先行先试。1992年,在南方视察过程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后来,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都曾指出,"江苏经济基础比较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搞得快一些,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四次对江苏进行调研考察,不仅赋予江苏未来发展"强富美高"的总命题,而且还强调江苏要努力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试点,积累经验。2020年8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包括江苏在内的长三角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要着重在"一体化"和"高质量"上下功夫,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以及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要求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由此可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实现率先发展,这既是党中央对江苏的殷殷嘱托,也是一项严格的政治任务。对此,必须认真领会党中央精神和战略意图,要以高度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担当,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接续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排头兵。
(四)弘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保持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接续奋斗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孕育的伟大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探索和孕育的奋斗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带有鲜明的奋斗精神品质,"踏尽""吃尽""说尽""历尽"这些表述,来源于不怕吃苦的实践,又激励着江苏人民在新征程上继续苦干实干。当年的民营企业家"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状态,至今也能让人肃然起敬。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201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在十三届三次全会上又提炼出新"四千四万"精神,以推动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即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接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百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新"四千四万"精神传承了过去"四千四万"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指引着江苏人民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不断开辟了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新境界。
二、新时代弘扬"四千四万"精神的价值意蕴
"四千四万"精神积淀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的创业基因,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依然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有助于江苏人民继续走好改革开放之正确道路,贯彻落实"四敢"之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四个走在前"之实践担当。
(一)继续走好改革开放之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四千四万"精神的激励下,在危机中寻发展契机,在逆势中求生存发展,大力解放农村生产力,率先探索出一条激发农民发展社队企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城乡二元格局下城市化发展的"苏南模式"。1995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了短暂的衰弱期,但苏南人民不囿于思维定势,开始积极探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路,逐渐走上了以抓外向型经济、抓第三产业和提高运行质量与经济效益为重点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带动了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苏南进入了城乡一体化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苏南地区依靠资源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得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苏南各地不断转换发展动力,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追求更加高质量的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表示,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从实践成效来看,"四千四万"精神始终激励着苏南地区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为苏南人民继续走好改革开放之正确道路提供了强大的勇气支撑。
(二)贯彻落实"四敢"之时代要求
202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江苏省委书记××在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指出:"迈上新征程,我们要继续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阔步向前,开好局、起好步,不断汇聚起创新创业创造的磅礴力量。"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是贯彻落实"四敢"的积极举措,两者之间的内在体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四敢"要求的提出背景与"四千四万"精神的形成一样,都是为了解决特定时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四敢"要求的核心要义与"四千四万"精神基本一致,针对"干部、地方、企业、群众"等不同群体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干部敢为"就是敢闯敢拼的担当精神,"地方敢闯"就是敢为人先的领跑精神,"企业敢干"就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群众敢首创"就是善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四敢"要求的实践导向与"四千四万"精神的实践担当亦是一致,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是决定性因素"这一普遍真理,不断在制度体制、经营方式、人才引进等方面,解放思想,大胆地改革创新,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进"四个走在前"之实践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痛做实,落脚点在做实。""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2023年5月20日,江苏省委书记××在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继续向前走,大力推进"四个走在前"之实践担当:聚焦"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将致力把江苏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始终处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的"第一方阵";聚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将致力建设制造强省和"一带一路"交汇点,把江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聚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将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把江苏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聚焦"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将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打造高品质生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四个走在前",不是轻描淡写、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关键还是要靠干在实处,要真正以"拼"的精神、"实"的干劲、"敢"的担当,敢为善为,带动并凝聚起江苏发展"四个走在前"的强大合力。
三、新时代弘扬"四千四万"精神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四千四万"精神作为一种主观层面的产物,其本源在于苏南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新时代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不仅可以继续为新时代江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再次继续谱写出这一"江苏符号"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一)在认真学习中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
从本质上看,"四千四万"精神是一种敢闯敢拼、善于突破、敢为人先和坚韧不拔的干事创业精神,是苏南干部群众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精神象征和实践成果,它鲜明表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回顾历史成就,需要探寻学习其背后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要站立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四千四万"精神发轫于无锡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委始终高度重视"四千四万"精神研究,2020年5月28日,在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批准成立"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深入挖掘"四千四万"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无锡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2021年9月9日,《"四千四万"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生动实践》干部教育读本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主要作者胡福明发来贺信,该读本获评2022年江苏省党员教育培训7部精品教材之一,近期又获评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精品特色教材。新时代弘扬"四千四万"精神离不开认真学习,要认真理解"四千"精神的核心要义,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当代价值,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二)在宣传引导中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挖掘优秀企业家感人事迹,运用好新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各种宣讲活动让"四千四万"精神飞入社会各个角落,激励全社会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在宣讲中,尤其需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职业院校青年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在新征程上,职业教育继续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进一步立法明确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四千四万"精神及承载其核心要义的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无不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可以纳入"大思政课"大平台建设之中,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德技并修",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下一篇:党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