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党课讲稿:读懂悟透“两个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第2/4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8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分钟。

"两个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左"倾、右倾错误,这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毛泽东最早提出"一个结合",就是针对党内高级干部中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其指导下,中国逐渐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信奉苏联经验,导致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度面临较大困难。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弊端,强调"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完成"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两个结合"是新阶段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需要。百余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带领中国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但是,我们依然要警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的诸多不确定性,认识到新的赶考之路上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作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与此同时,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单列出来,更加突出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中国特性,"两个结合"被正式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即是对"两个结合"的充分表达。

客观需要与历史使命的共同发力,实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成功转型。我们必须坚持做好"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实际应用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的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问题,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力量,回答好理论如何照进现实的问题。

二、新时代"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进程的重要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路向,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一个结合"占据主流地位,经过中国共产党长达百余年的深入实践,才得以实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时代跃进。"两个结合"的提出,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理论形态,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是教条,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量。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紧抓"两个结合"的着力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领导人民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只有做好"两个结合"工作,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引领时代之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拓展。以"两个结合"的出场为标志,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地位被重新定义,拓展了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地位被重新定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回眸党的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虽在实践中注重"两个结合",但受到当时的现实条件制约,尚且没有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第二个结合"同"第一个结合"尚未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进入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至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境界。

"两个结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崭新突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不移地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将"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形成更具民族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即是对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两个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路径,有利于真正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任务。

"两个结合"实现了新时代理论掌握群众的方式创新。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若要使群众认知这一理论并自觉转化为实践,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即这一理论与转化主体是否实现了文化联结,这关系到群众能否将自身的文化认知以及实践活动同理论接受过程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结果,在于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话语场的内在契合性,能够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凝聚群众,继而被群众掌握并被用来推动实践发展。忽略"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中国特色,也就不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两个结合"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继而掌握群众提供了契机,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

(二)"两个结合"的主体意义:有利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具有定海神针作用的统领优势与贯穿意义,直接关系到"两个结合"的落实效果。相应地,"两个结合"的贯彻落实,为中国共产党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能够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中始终面临并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1945年,针对黄炎培提出的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毛泽东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当前,国内外风险与挑战交织并存,如果缺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威胁到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党员基数最庞大的政党,何以跳出这一历史周期率?习近平同志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将自我革命从精神层面的软规约提升至制度层面的强约束。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结出的硕果,阐述了"两个结合"之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体意义。

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有益指导,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敢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红色基因。一般而言,长期执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即"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应当是无所畏惧、勇于斗争、自我革命的先进战士,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马克思一生的革命精神,指出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经过百余年实践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长期执政的目标高度上,把马克思主义同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另一方面,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品质,党的自我革命源于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历史传承。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由于缺乏忧患意识,不懂得及时反思,从而深陷历史周期率的沼泽。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奋斗中孕育而出的忧患意识,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回望百余年历史,忧患意识已深深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两个结合"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新时代党建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进行深度融合,为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两个结合"的主体意义,一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时刻秉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另一方面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接续勇于自我革命的宝贵精神,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两个结合"的目标旨归:最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两个结合"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续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方面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格局加快演变,人类社会面临严峻考验;从国内方面看,迫切需要回答何以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上新的战略目标。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叠加,构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面对"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唯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智慧,才能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真正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有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的过程中,满足本民族的发展需要。只有始终坚持并持续深化"两个结合",才能为党在新时代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所设定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化底蕴。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两个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即是古代民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有机融合。"两个结合"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历史深度,既为复兴中华文明提供了契机,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化底蕴。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