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会精神 奋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第2/3页)
二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在疫情前的2019年已经达到6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国内游和出境游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疫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给旅游业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全国旅游市场迅速回暖。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全省共接待游客4514.61万人次,同比增长244.7%,实现旅游收入384.35亿元,同比增长249.4%。旅游业在"重生"的同时,消费结构、消费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带来了旅游消费格局的深刻调整。省委经济工作会指出"疫情三年旅游停滞、创新停滞,但疫情之后春天到了,将迎来新的机遇"。省委×书记强调,"我们要从过去的旅游业态中跳出来,大力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开发中高端产品,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去年"十一"黄金周有83.5%的游客选择小众旅游目的地;携程网数据也显示,一些小城市的订单比同比增幅超过100%。淄博火热、反向旅游等现象火爆,无不说明这一点。具有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的我们,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三是发展前景十分可期。×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重要的交通、水利、能源、大数据、物流枢纽,具有区位、资源、生态、产业、民族文化等优势,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拥有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长征长江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市旅游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旅游模式从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微旅游、周边游、近郊游、乡村游蓬勃兴起。×市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阳光明媚,山川秀丽、生态良好,具有发展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的先天优势,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发展气候旅游、阳光旅游、生态旅游最好的地方之一。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正迎来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
三、汇聚跨越发展新动能,奋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党的XX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这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紧扣省委"3815"发展战略,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职责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超常之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让文化兴起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把握历史主动,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理论特质的认识,充分认识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也不断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所激活,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推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深刻领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的理论特质,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不断丰富学习方式,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做好宣传阐释,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在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中增强定力、把牢方向,在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把握规律、指导实践,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推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尤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更好巩固团结奋进新征程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爱党爱国大德,凝聚起齐心协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力量。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塑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三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平台、自媒体、网络名人作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助推文化繁荣发展。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连接都市消费者。整合市内网络媒体资源,围绕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内容,精心策划推出等一批新媒体爆款精品。不断巩固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展示非遗保护成果。
四要大力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水平优化文体设施服务,高品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高标准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便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更多的精品力作丰富市民精神家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倡导全民阅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城市书房、乡村文化礼堂等城乡"文化微地标",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好数字技术优势,助力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实施文艺精品繁荣计划,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第二,落实保护传承,加强开发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内涵深刻、思想精深、论述精辟,为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领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做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有效落实到文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工作理念、政策法规、具体措施。
一要在保护传承上聚力加强。常态化开展全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推进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统筹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积极向上争取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项目,充分利用好智慧化科技手段,确保各类文物不塌不漏不灭失,防火防盗防破坏,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赓续。不断提高保护传承的效能和水平,切实维护好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坚决守住文化根脉的安全底线。积极推进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创建工作。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民族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探索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展示"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市级非遗会展品牌。
二要在发掘研究上加压奋进。加大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扶持力度,搭建服务、宣传展示平台,支持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壮大传承人队伍,增强传承活力。加强遗址考古工作,在对全市文物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课题的研究,力争形成一批新成果。
三要在活化利用上创新推进。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在保持原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大文博创意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和文博创意产品。真正让文化"活起来"、文物"会说话",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四要在项目建设上提速加力。紧紧抓住国家正在全面推进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征四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长江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标准,深入挖掘我市长江、长征沿线的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引领、活化利用、彰显特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市遗址公园建设。
五要在文旅融合上升级业态。旅游是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加快推动文物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让文旅融合成为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推进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在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A级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中,有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