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的思想内核(第3/3页)
首先,精神主动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应运而生",为各个时期党的奋斗事业服务。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外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国民精神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振奋抗战到底的精神,改造贪生怕死、萎靡不振的错误思想,为抗战精神奠定血战到底的思想基调;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周恩来同志强调要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高兴的、欢迎的、全力以赴的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引导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形成艰苦创业的基本样态;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习惯势力",引领改革开放精神形成积极进取的核心特征。尽管物质层面的实践才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根基,但精神层面的牵引是一种潜在的偏向力,这种看似细微的力量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叠加放大,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的重要力量。
其次,精神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跃迁升华",在内涵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符号构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并非自然存在,而是需要在价值识别、内涵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特定的符号建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应当具备何种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种先锋精神经过提炼、升华与传播,最终形成具有广泛群体性共识的精神符号。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详细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并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赋予张思德精神以崭新的思想高度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其后,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头条文章--《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推动张思德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标志性精神符号。
再次,精神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实现创造性再生。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跨越六十余载而历久弥新。1963年3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同年,周恩来同志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这一时期,雷锋精神以忠党爱国为主要内涵。20世纪80年代,社会思想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革中不断演进与重构,迫切需要一种连续而稳定的精神样态来聚合人心。1978年3月,《人民日报》转载文章《在新的长征中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强调发扬雷锋精神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新时代以来,雷锋精神更加凸显个体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境遇之间的内在联系。2020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像雷锋那样践行初心使命》,鼓励党员干部发扬"螺丝钉"精神,在做好本职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放光芒,根本原因在于它承载着人类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关键原因在于党有意识地推动其跨越历史代际的沟壑,使其在历史记忆与现实书写的交互中生成演进,始终契合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也是时代精神的剪影,凝聚着不同时期党和人民的经验智慧,是革命性与建设性、先进性与大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整统一,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如今,党和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要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也理应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