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党课:中国古诗词中的廉洁文化(第2/3页)
被贬谪的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了作官、为人都应清廉不贪,不是为我所有的东西,再微小也不能苟取。
明代廉吏况钟留世《拒礼诗》一首,他是面对百姓相送而写就:"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其所表达的对百姓一针一线都不收受的清廉自律,令人敬佩。监察御史吴讷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用黄金百两馈赠他,追着送到夔州。吴讷没有打开,退回了未启封的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释义:我带着简朴的行装向东返还,将要渡过前面最危险的滩头。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清代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清正廉洁,重士爱民,颇有善政。在其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他作《罢郡》一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点绵。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连"一寸棉"这样的小利小惠都不带走,充分表达了诗人清廉自律,拒绝贪贿的决心和行动。
(二)廉洁治家篇--倡清廉德俭,树良好家风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太多优秀的家风文化。中国历史上很多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家族,都有着优良家风。而优秀的家风文化中间,必然包含廉洁文化这一内容。这类诗词可以细分为三种。
1.崇礼治家。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不学礼,无以立。"(释义: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他问:'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又快步从庭里走过,他问:'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孔子对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体现了孔氏家族崇德治家的思想,正是这种崇德明礼使孔家成为"天下第一家"。
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在晚年写下一封家书告诫时年8岁的诸葛瞻。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释义: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殷殷话语中承载着敦亲睦族、修齐治平的教诲,蕴含着修身正己、勤俭养德的期待。
2.廉洁齐家。
前面提到的"四知太守"杨震,不仅自身清廉正直,而且还治家严谨,家风清白,为后人留下"清白传家"的佳话。他的儿子杨秉先后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向来"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从杨震到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家族四代人一直清白为官,并都位列"三公"高位。李白曾写诗赞叹:"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出自《送杨燕之东鲁》)
3.勤俭持家。
北宋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的家训《训俭示康》中写道:"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告诫家人要勤俭持家,传承勤劳节俭的优良家风。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官至秘书阁修撰。一次去看望女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婿: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墙壁上,当作座右铭。这从侧面反映了朱熹的清廉家风。
明朝朱柏庐的《夫子治家格言》,也即《朱子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劝勉家人要勤俭持家,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明朝周怡《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恳切的言词告诫子孙,节俭应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三)廉洁立德篇--重道义气节,轻钱财名利
这类诗词主要是表达对钱、财、名、利的轻视、讽刺和对德行道义的坚守与执着。这类诗词主要分为两种。
1.崇德向善,重义轻财。
在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的观念中,似乎钱财、名利与个人的道义气节有着天然的互斥性,因此,古之文人士大夫多有吟咏对钱财的轻视和理性看待之诗。
西汉刘向《淮南子·主术训》写道:"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主张话不能不经思考随便的说出来,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轻率的去做,要思考选择最好的方法和方式,然后在去做。
唐朝李峤,二十岁举为进士,屡居相位,曾作《咏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此诗理性而辩证的表达了自己对钱财的看法,劝诫世人"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的辩证与深刻,值得为官者深思。
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谏臣杨继盛则在《言志诗》中直吐胸怀:"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大儒袁宏道,官至吏部郎中作有《读《钱神论》》:"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近日阿兄胜阿父。"以讽刺辛辣的笔触描写了今人对钱财的热衷之情,在古代极其重视伦礼道德的社会文化中,钱财却能够打破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可见钱财的作用之巨,诗人更是大胆的将这一现象吟咏于诗,从反面不着一字褒贬却又满含讽刺。
2.恭人重道,克己轻名。
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忠廉》有言:"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面临很大的利益而坚持不改变道义,可以说是廉洁的行为。
李白《赠友人》中:"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直言清廉之士相交相惜,所看重的只有"道义"而不是金钱等物质名利。
唐代名臣魏征在《出关》一诗中说"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诗人以古代贤士季布、侯赢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轻视。
杜牧则在《不寝》诗中直言"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直接将自己置于与名利相对立的位置,可见诗人对道义的追求。
宋代廉吏陈必敬的《过钓台》一诗中:"公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通过自己的积极入仕与严子陵不慕名利的对比,通过写作者羞于过钓台,在黄昏时候趁夜色,怀着"仓惶"的心情而渡,作者满腹惭愧的情感中可见出古代士人轻名重义的高尚品质。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清朝张伯行《禁馈送檄》中所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也是广为流传的廉洁佳句。
(四)廉洁从政篇--廉洁奉公,世人警醒
主要通过对贪污受贿行为和残苛暴政的鞭挞、讽刺,表达对黎民苍生的同情,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
1.廉洁为官
这类诗词主要是从做官的角度来表达诗人的清正廉洁。
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举难》有言:"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释义: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这是国家衰亡的政治原因。)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写道:"至廉而威。"(释义:最廉洁的官员才能有权威。)明朝朱舜水《伯养说》:"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言简意赅地点明为官之威望在于廉洁,廉洁之官才能不怒自威。
唐代陈子昂二十四岁举进士,曾任右拾遗,一生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其所作《座右铭》可以说是他一生为官的标准和规范:"事父尽孝敬,事君端忠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待士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其中"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一句,告诫自己也告诫世人,为官要公正谨慎,作为官吏的立身之本便是清正廉明,诗人以此诗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
北宋时期,张之才任阳城知县,为官四年,秉公执法,廉政清明,辞官时作《辞汤庙》一诗:"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可见诗人为官的清廉勤政。
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道:"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辩证地谈当官贪与廉的不同后果。南宋吕本中《官箴言》:"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日慎、日勤。"清朝陈弘谋《从政遗规》:"清正俭约,是居官之良法。"从正面谈该如何为官。
明朝于谦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八年,他回京时什么也没带,著有《入京》一诗,写道:"绢帕蘑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释义:绢帕、蘑菇还有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来是供老百姓享用的,结果这些东西反倒给百姓带来了祸殃。我的袍袖里只有清风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而前往朝见天子,这样就会免得地方百姓对我说短道长念我的闲话了。)这一时期,太监王振掌权,作威作福,百官大臣争相行贿求媚。但于谦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屑与这些宵小之徒为伍。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他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才得以复任。
2.勤政为民。
这类主要是从治国为民的角度,表达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一个清廉的官员必定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视民之乐为己乐,民之忧为己忧的人。有了这种怜民爱民之心,也就不会贪污腐败,淫逸奢侈。
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北宋曾畿《苏秀道中》"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纲《病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南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寡》:"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明朝于谦《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清朝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诗句,皆体现出作为官吏的诗人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关心与同情。
3.讽刺批判。
这类诗词主要表达对贪贿苛政等贪腐行为的讽刺与鞭挞。一种是对贪腐盘剥百姓行为的讽刺与鞭挞,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释义: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该诗对"硕鼠"的反复吟咏叹唱中饱含讽刺之情,表达出了百姓对如"硕鼠"般贪食民脂民膏的官吏的哀怨。
同样题材的诗歌,唐代曾任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等职的曹邺所作《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与《诗经》中的硕鼠相比,曹邺对官仓鼠的的批判和鞭挞则更加露骨和直接,表达出自己对贪腐行为的无奈和憎恨,在这一正一反中,清廉与贪腐的行为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另一种是将腐败君主或官吏的奢靡腐败生活为吟咏对象,揭现实之疮痍,刺当代之痼疾。如,唐代李约《观祈雨》一诗中:"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多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面对干旱天气,百姓生活面临严重灾难,然而官吏们却依然忙于欣赏歌舞,不但不关心百姓生死,反而担心因下雨而影响管弦的音色,一群骄奢淫逸的官吏形象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唐代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借古人之针砭,以古讽今,直陈时弊,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4.警示劝诫。
这类诗词主要表达对贪贿苛政等贪欲行为的警示劝诫,以陈利述害,廉戒后世。
战国·韩非《韩非子》:"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告诫我们必须坚持初心,从小处着眼、从小节抓起、从小事做起,做到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