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2
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是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选择。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从理清其内涵切入,分析其矛盾,进而提出可行性路径,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
统筹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所谓一体化,是将多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范围、规律和原则联合并产生正向的成果,从而"化为"彼此包容、有机融合、相互配合的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前提下,实现从小学、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到高中、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缝对接,使教育对象有顺序地从一个学习阶段顺利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段的有序上升状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既强调将独立的若干部分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要通过内部要素合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发挥最优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学校要制定明确的目标,体现其目标的一体化,即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目标,以增强政治共识、凝聚人心为导向。此外,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最重要的是要领会蕴含其中的"四通"和"三性"理论:前者是指将教学的资源、师资、素材和课程融为一体;后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课程知识的差异性和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学校不同阶段的思政课具有不同的功能,小学阶段的思政课主要围绕学生道德的培养而展开;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注重思想基础的巩固;高中阶段的思政课则需要将重点放在政治素养的提升方面;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旨在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肩负对自我、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和使命。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依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寻找合适载体,运用多种方法,对各学段学生施加系统性、整体性的影响,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推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对矛盾"。
1.各学段内部的系统性与学段之间连贯性的矛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相应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的体系支持,但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连贯性和系统性矛盾。一方面,体现为大中小学各学段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体现为大中小学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工作机制,没有一体化的领导部门的引领,缺少一体化的教师工作平台,导致教师交流方面处于自发、零散的状态,无法形成相互配合的整体教学。
2.教学内容的递进性与重复性的矛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递进性是指内容设计按一定顺序推进,由浅入深,但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的倒置现象,不少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传授一些内容深奥的政治理论,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达不到实效性。二是各组教材编写之间缺乏必需的交流沟通,以致教材内容存在重复且缺乏连贯性的问题。
3.各学段教学方法的独特性与趋同性的矛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课教学。然而,在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平台,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独特性与趋同性的矛盾。思政课教师较少基于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学段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都以理论灌输为主。囿于条件限制、安全考量等原因,思政课大多选择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较少。
4.师资的共享性与独立性的矛盾。共享性是指各系统之间密切配合、相互依存、资源共享,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大中小学各学段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共享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与师资共享性相矛盾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独立性,即各学段教师不沟通、不交流以及不均衡的现象。师资的共享性与独立性矛盾产生,一是由于各个阶段教师互动不足,各阶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相对割裂,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不畅,合力育人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由于城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大多分布在城市,同时教师也更愿意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工作。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有效化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矛盾,探寻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才能更好地协调思政课教育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时代新人。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确保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思政课的资源共享和整体联动。此外,教育部在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成立了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最专业的指导。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现有规章制度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被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强化制度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遵循。
2.遵循教学规律,提升教学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为我们统筹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指导。一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入手,具体体现为遵循适度张力规律,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要高于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素质;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遵循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即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不断消解各种不良思潮、不良舆论、不良作风的消极影响。二是遵循教书育人原则。教书育人规律是指学校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教书"是"育人"的手段与途径,"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既要有"求真"的理论教育,也要有"求善"的道德伦理教育,还要重视"求美"的审美教育。三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所谓学生成长规律是指学生的生理、心理、人格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具体体现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即大中小学思政课"三学段四阶段"的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续性与递进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即兼顾各学段学生所呈现的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等青春期特质与学生个人的人格特质、家庭条件、地域特色等特征。
3.搭建交流平台,优化教师队伍。第一,搭建交流平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前提,然而,这个过程单靠教师个人能力无法完成,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体来说,一是搭建"校与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强调双方的协作,即不同学校自发或有组织地"结对子",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搭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交流互动平台,如建立QQ群或者虚拟教研室等,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的沟通,培养其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意识;三是搭建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平台,形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载体合力,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联动。总而言之,各级组织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好交流平台,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自我封闭"的难题,在备课、授课、评课等教学环节加强沟通交流,推进贯通衔接,强调互帮互学,强化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第二,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关键在于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具体来说,一是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机制,明确思政课教师的准入条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二是完善思政课教师的管理机制,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培训体系完成全员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三是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尤其是职称评审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健全思政课教师表彰机制,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