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斗争精神专题党课合集13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990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0分钟。

目录

1、党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逻辑 2

2、党课:勇于在实干中锤炼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23

3、用斗争精神开创洪水泉的美好明天 26

4、党课讲稿: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斗争力量 32

5、党课讲稿:发扬斗争精神 35

6、党课讲稿:发扬斗争精神 38

7、党课讲稿: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 44

8、党课讲稿: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58

9、党课讲稿:发扬斗争精神,逐梦伟大复兴 64

10、党课讲稿: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73

11、党课讲稿:铭记抗美援朝历史?大力弘扬斗争精神 77

12、党课讲稿: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86

13、党课讲稿:新时代共产党人斗争精神 103

党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深刻把握了"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这一"马克思主义定律"和"人民逻辑",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针对党内外存在的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不断增强自身斗争本领、磨砺大无畏斗争精神,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

鉴史才能知今,述往事方能思来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弱小走向强大、由稚嫩走向成熟,于濒临绝境中力挽狂澜,在历经磨难后浴火重生,在于其以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作根基,善于从中汲取智慧养分,并在具体实践中科学把握斗争规律和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转化,又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发展。

(一)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转化

《易传·象传》首次出现"自强不息"一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的凝结和升华,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其内涵实现了从古代侧重个体自强修养,到近现代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再到新时代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蕴含的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拔的气节之中,并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盈。

在中国古代,无数先辈们奋力前行,不屈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与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的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优良风貌。从"悬梁刺股""卧薪尝胆""以荻画地""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到"宁可自食其力,不可坐吃山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中华谚语,再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无不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有了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我們才能够治乱安邦、不致沉沦,从最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到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华文明历经波澜沉浮依然能够生机昂扬、绵延不断。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衰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遭遇极其深重的苦难。但中国人民并未屈服,以郑观应的"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置生死于不顾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诗。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充分彰显了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强的斗争精神。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把"自强不息"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诸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尤为严峻,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并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责任担当,以及锤炼"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有为,为成就伟大梦想而不断奋斗。

(二)对中国共产党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自我革命的"奋斗史",也是在具体实践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史"。习近平曾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在腥风血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革命的特殊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党内错误思想和行为、反动势力和力量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地锻造和完善自己,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等恢宏著作,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政党,并在与不同阶级、错误思想以及不良作风进行斗争中善于讲究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顺利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任务,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的主张。尤其在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之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745的重要论断;针对国民党顽固派,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750等灵活的斗争原则和策略。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最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巨大胜利。

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医治千疮百孔的破败局面、迅速重建家园的历史重任,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极端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作斗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党内一些干部存在骄傲自满、腐败、贪污、浪费等问题,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思想。随后在党内采取群众运动方式,开展了"三反"和"五反"运动,严肃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的腐败案件,为中国共产党塑造了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此外,为了进一步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国家之间建立平等互利关系,中国共产党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及"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苏联企图对我国实行军事控制,中国共产党坚决开展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另外,中国共产党以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意志团结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敢闯敢冒的斗争精神坚决破除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作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并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敢闯敢冒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在深刻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破除思想僵化,进行思想解放。坚决同各种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和本质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肃清了党内存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尤其在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方面,邓小平强调,我们既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而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进行理论创造,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论断。同各种党性党风不纯的问题进行斗争,通过开展"三讲"等党内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站在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江泽民提出了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着力解决腐败问题,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进入?21?世纪,尤其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并继承前人勇于同腐败行为斗争的思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同抗击非典、南方低温冰冻灾害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取得重大胜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勇于把握主动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时代新特点,立足中国实际,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勇于直面党面临的重大风险、严峻考验,紧紧围绕党内外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巨大政治勇气、顽强拼搏精神同一切黑恶势力、丑恶现象、错误言论和歪风邪气等进行坚决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使党和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新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不可料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无数党员干部、科研专家、医务工作者等挺身而出、冲锋向前,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逆行而上,以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之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義对抗性矛盾与矛盾斗争性、阶级对抗性与阶级斗争、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矛盾斗争性与对抗性矛盾理论的现实展开

从普遍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列宁认为,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556-557。并且,"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557。由此可见,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矛盾的斗争性指的就是矛盾双方形式多样毫无条件地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557,任何事物矛盾之解决都必须通过斗争才能得以实现。由于矛盾双方存在力量的不平衡,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直接推动事物质的飞跃,促使矛盾从对立向统一转化。当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各自沿着一定方向发展至极限之时,唯有借助斗争才能完成极限的突破,使得旧有的矛盾统一体逐渐分解,进而催生新的矛盾统一体,实现事物性质的跃变。因此,没有斗争,事物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都无从谈起;否定斗争,就是对革命和变革的否定,事物向前迈进的脚步将永远停止。

此外,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采取与其性质相对应的斗争形式才能得以实现。按照矛盾内在根本属性的不同,可以将矛盾区分为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类。其中,对抗性矛盾的双方在根本利益和本质属性上是"水火不容"的状态。针对这类相互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借助激烈斗争和外部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则与之相反。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理解"斗争",除了表示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以外别无其他的意义。矛盾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外部冲突,也可以不是。把斗争等同于外部冲突,是概念的混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就是实现矛盾双方由对立向统一转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斗争。一言以蔽之,斗争的本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与之对应,斗争精神就是体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唯物辩证又坚毅能动的意志思维,是作为实践形态的斗争在主观形式上的能动反映。因此,善于斗争就既要清醒认识事物矛盾双方之绝对斗争性,又要精准区分和把握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差异和联系,并采取与之性质相适应的斗争形式。对于对抗性矛盾,一般采用外部冲突的形式加以解决,适时在"对抗性"弱化、"调和性"上升的条件下以非对抗性的斗争形式进行消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暗流涌动,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想方设法炒作民族、宗教问题及热点问题并使之政治化,扶植意见领袖制造对立情绪,对我国进行多方面遏制、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尖锐复杂,西方宪政思想、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不绝于耳,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尤其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科学研判、冷静分析,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化解矛盾,主动斗争、大胆作为,"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以顽强充沛的斗争精神不断攻克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统筹把握斗争的历史性与过程性的耦合衔接,坚决打赢斗争的"持久战"和"长期战",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既定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二)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对抗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应有之义

从社会领域看,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06由此可知,阶级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在于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列宁认为,阶级斗争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就是广大无权者、被压迫者和劳动者反对特权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可见,"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斗争"二字就贯穿始末,并进行了各种不屈不挠的阶级斗争。如今,"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推进伟大斗争,理所当然也就不是指阶级斗争了。虽然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但是这种阶级斗争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原有阶级斗争的一种残余形态,即没有对抗阶级的阶级斗争。这种没有对抗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针对敌对势力和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妄图颠覆人民政权、破坏社会稳定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根本上是一个巩固政权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巩固政权不再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那样主要依靠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通过对内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国家进行依法有效治理,对外遵照相关国际法律法规惯例等方法,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进行妥善处理。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依然要时刻保持"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警觉,但不是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而是要通过自我革命,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促进制度的完善、巩固、创新,并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和中心不动摇,集中精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带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的全面协调健康平稳发展。

(三)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理论的内在要求

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既包含保持事物存在的肯定因素,又包含促使事物灭亡的否定因素,正是由于这两种因素不断地相互斗争,才使得事物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否定是继承基础上的变革,是矛盾新方战胜旧方,促使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所谓永恒的事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冲突与斗争使得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更迭,妄想一种社会形态永恒地存在下去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对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作如是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正是因为有了批判的和革命的斗争精神、斗争实践,才有了为了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无数共产主义战士前仆后继、接续奋斗,把消灭剥削和阶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经常自己批判自己,"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肮脏东西","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483。

故而,革命批判的理论要求我们必须遵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既从主观方面对事物矛盾进行正确反映、科学把握其内在规律性,又要从客观方面对事物矛盾进行现实性改造,从而使得事物既合乎目的性又合乎现实性地向前发展。当然,在对事物矛盾进行现实性改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内部旧有力量和外部环境的阻碍。为此,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进行各种充满曲折的斗争活动,促使矛盾新方面从小变大并取得支配地位,而使矛盾旧方面由大变小并逐步走向灭亡。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品格的坚持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事物矛盾既采取主观正确反映又进行客观现实改造中必须永葆的一种时代精神之现实展开。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不仅要厘清其历史之基、理论之源,更需要从"理论站位、方向原则、价值目标、实践样态"四方面着眼,切实解决"以什么去斗争""同什么斗争""为什么斗争""如何去斗争"的问题,从创新理论武装、坚定信仰信念、增进人民福祉、投身实践锻炼等方面对其实践进路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规划、协同发力,使我们党在新时代取得斗争新胜利。

(一)理论站位:在创新理论武装中夯实斗争的思想根基

斗争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坚持知行合一中养成的。习近平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不断地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克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限制,进一步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首先,突出学习的主线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典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蕴含着无穷的斗争智慧、内在斗争规律和科学斗争方法。只有学懂弄通做实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才能获得科学方法、不断强身壮骨、增强斗争底气。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使斗争更有底气和力量。其次,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我们党和国家自产生、发展、壮大每个时期、各个重大节点、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等,都是处理重大矛盾和问题、与困难进行斗争的生动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无穷的斗争智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等斗争实践。深刻把握这些颇具开创性的斗争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领会开展各种现实斗争的基本原则,既从"谋道"方面科学把握斗争的内在规律和总体原则,又从"求术"方面灵活掌握斗争的高超艺术和策略方法。最后,要弘扬优良学风,做到学思践悟。任何理论学习的目的都在于运用,否则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只是空疏无用的"虚学",毫无实际价值可言。由此观之,掌握再多的斗争理论、斗争经验,不付诸实践都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改变现实。现实中,学用脱节、知行不一的理论学习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是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表现。假若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将会日益滋长形式主义和浮夸之风,对新时代推进伟大斗争毫无裨益,甚至对更好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危害无穷。

(二)方向原则:在坚定信仰信念中涵养斗争的政治定力

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这一远大理想目标指引和激励下,中国共产党虽历经磨难却初心不忘、使命常记,团结一致、行稳致远。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到"宁愿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再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不是理想信念伟大力量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只要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绝对忠诚,就一定能从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念中汲取充足力量来进行彻底斗争。现实中一些人之所以革命精神淡化、斗争意识退化,避谈革命、不敢斗争,同什么斗争摇摆不定,缺乏斗争定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背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方向和原则。

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明确了斗争方向,也就明确了斗争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眼睛雪亮,坚决做到方向精准、立场坚定、原则明晰,"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站位才能高,心胸才能开阔,才能把准斗争的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政治历练、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牢政治方向,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从而使得斗争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展开。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等一切错误言行,我们必须敢于挺身而出、勇于坚决抵制,坚持直面问题、进行坚决斗争,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飞渡仍从容",真正把自己锻造成为在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面前敢于出击、敢战能胜的"钢铁战士"。

(三)价值目标:在增进人民福祉中激发斗争的内生动力

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的政治原则,一切为了人民是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呕心沥血、接续奋斗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人民群众不仅是进行斗争的实践主体,还是持续斗争的力量源泉。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进行一切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对如何选择恰当的斗争对象和策略等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和决策时必须坚守的根本价值标准。因此,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始终践行和彰显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人民的利益置于党的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只要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就可以挺身而出,不畏强权霸权,不惧黑恶势力,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当然,为增进人民福祉而斗争,不是简单的一句空话,必须付诸于斗争行动上。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