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十四五规划党课: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情况、推动新发展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6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分钟。

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情况 推动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按照这个发展模式,从1927年到1937年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斯大林逝世后,政敌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感慨地评价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斯大林是令对手不得不佩服的人。足见其杰出和伟大。《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明确了二战后的体制机制。斯大林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集大成者,其标志是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并以此为基础打败了法西斯德国,这就是斯大林的两大历史功绩,永远抹灭不了。由此可以充分肯定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此我们对其不作全面的功过评价。此后,中国、越南、古巴、朝鲜(七年计划)等国家纷纷效仿,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之一。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用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但对于处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制定五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并加以落实几乎不可能。《福布斯》有一篇文章曾写道:"我们目前的体制不能实施类似五年规划的方案,因为我们无法让政客承担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曾说:"在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人只在为下一届选举规划"。虽然任何政党在竞争选举中,都会提出所谓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但选民很清楚,一旦选不上,这些规划都是空的,即使选上,四年后如果该政党下台了,这个规划也就可能终止了,或根本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个长远的规划将被新的政见和规划替代。这是西方制度的一个重大弊端。

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有制定规划并落实的制度优势。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制定的长期规划。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共制定了13个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所谓"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毛泽东则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温饱、小康、现代化。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安排。这三个阶段,目标接续、从未间断。从三个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经济从增长到发展、从计划到市场、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变迁。五年规划作为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济发展教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停滞、壮大。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五代中央领导人领航掌舵,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规划明确的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和实现规划目标。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对我国创造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计划的主题为: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五五计划(1976-1980):新跃进、大转折。六五计划(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计划(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计划(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计划(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规划(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十二五规划(2011-2015)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十三五规划(2016-2020)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从"一五"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思路、丰富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承载上上下下,对应大大小小,兼顾左左右右。

近七十年的发展,以"五年规划"这种发展模式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五年规划"发展模式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僵化模式,邓小平勇敢抛弃苏联僵化模式,习近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成就了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五年规划"的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具有"五个鲜明特征"和"五个有利于"。"五个鲜明特征"即:一是计划性,特征是按比例发展;二是长期性,特征是按宏观目标发展;三是连续性,特征是一张蓝图发展;四是人民性,特征是按需求发展;五是项目性,特征是编制具体的项目促进发展。"五个有利于"即:一是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国家战略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重大中长期战略实施;三是有利于有步骤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四是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动员全党和全社会为中长期规划实现而奋斗。国民经济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宏观与微观、远期与近期、上级与下级、政党与民众、项目与目标、内部与外部、国家与个人等等都是"五年规划"发展要处理好、协调好、统一好、结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具体的问题,更多则是宏观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才能明方向、知大局、走远方。普遍性与特殊性怎么结合?内因和外因怎么结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解决?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怎么解决?都要体现其间。特别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解决好一直贯穿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六四风波都是明证,全球流行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明证。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点、处于"两个大局"之下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十四五"规划关乎国家发展的走向、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全会指出:"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央的基调已经明确,XX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三句话,即: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进新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中心组学习的主题。

一、适应新形势

1962年,毛泽东曾预言:"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50多年过去后,历史与实践证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作出相应的决策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这是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来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关乎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对于这一宏大概念,学术界从"变局"的起点、时间跨度、内涵及实质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虽然学者们阐释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清末,李鸿章无论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都是中国国运由盛而衰的转变。如果把李鸿章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视为一场危机和挑战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更多是一种机遇。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指出,这个发展变化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理性研判、理性预期、理性决策,就是要站在XX的土地上看XX、看中国、看世界,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创造机遇,融入新发展的时代潮流。

(一)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切实找准XX发展新定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对于"新发展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基于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新形势具体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从国际形势来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三是从历史事件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是加剧大变局演进的催化剂。四是从发展的特征来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是大变局的基本特征。综合国内外环境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现有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同盟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中国的技术虽然也会发展,但发展速度会大幅减慢,且很可能将与美国同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当然,如果只是技术封锁,中国可以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前进,维持国内技术与生活水平基本没有问题,因为技术是本身可以不断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比技术禁运更严重的,我们要预见到的是能源和资源的禁运与封锁。美国同盟如果对中国进行技术、能源和资源禁运与封锁,也就是切断中国经济生命线,但中国很难反制美国,一是美国经济生命线离中国太远,二是中国的军力及其投放范围无法危及美国的经济生命线,三是美国的技术、能源、资源自足性远高于中国。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推力,但也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加紧遏制的风险挑战。八国联军的历史证明,西方历来不想出现一个强大的东方中国。抗美援朝是联合国军打朝鲜,危及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六四"之后西方七国制裁中国也证明历史再重演,这次新冠肺炎如果不是中国强大了,西方列强的嘴脸早就不是如此。全球治理体系调整为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条件,但也存在世界陷入新旧治理体系碰撞对抗的风险。"西方之治"和"中国之治"是表象看问题,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替代现在形成的西方治理模式,有待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更有待于我们文化建设的成功,用"东方治理"代替"西方治理"任重道远,绝非易事。新冠肺炎疫情增强了世界对我国制度、文化和治理的认同,但也存在抹黑"甩锅"我国的风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我们国内发展稳定的一次历史性考验,更是我们应对国际斗争的一次严峻考验。国际斗争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那么轻松,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韧性。我们要在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权,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我国实现新发展创造了新动力,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衍生的系列风险。中国之大、中国之宽、中国之长,全世界绝无仅有,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难度之大、困难之多、矛盾之尖锐全世界没有,不会是轻易可以解决,不会是轻松可以解决,不会是轻快可以解决。高质量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转型不畅、经济失速的风险。这实际已经出现。转型难、发展慢将是我们下步最大的风险之一。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时期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看到今天的XX即将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工业化蓄积起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动能,社会需求从数量型迈向质量型,边疆性、前沿性带来的开放优势愈加明显......,我们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亲临XX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国家以更大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时"与"势"依然在我们这一边。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立足XX市情新内涵,找准发展新定位,围绕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二)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XX发展新蓝图。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质量。新发展理念则是对"依靠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作出的明确回答。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强调发展的自主性;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强调发展的共生性;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强调发展的参与性;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发展的本质性。五大理念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全会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布阵已定三分局"。由于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它是各种要素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就决定了在谋划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从XX来看,"十三五"时期,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大力实施"四化"发展战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XX"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市情实际,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XX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核心优势、开放为最大机遇、共享为根本目的,运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科学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十三五"与"十四五"发展衔接;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接内需的关系,充分运用好边疆开放和内需拉动两个优势;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登高望远、务实管用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形成相互协调联动的目标群、决策群、措施群。

(三)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格局,研究制定XX发展新举措。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禀赋的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从XX来看,我们既有"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资源优势,又有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的发展优势。面向"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认为XX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初步建成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现代化新格局。立足XX实际,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看到市情的新内涵、新优势、新机遇,从XX的历史进程中探寻发展逻辑,从大局大势中探究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有效举措推动各项工作。

二、把握新情况

毛泽东同志把调查研究、通晓国情作为改造中国的起点,他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他考虑和谋划事业的一大特点,而他的战略基点和特色,就在于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看到苏联由于忽视农业、轻工业,导致各产业发展不平衡而产生严重失衡问题,毛泽东提出"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的主张。从而扭转了因重工业投入过大造成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主张的正确性。正是由于他对国情、对形势的详细了解、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才能够做出充分的论证、论断。我们党的一系列主张,也正是基于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并付之于行动,才取得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历史和实践表明:重大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而战略决策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我们对市情了解得越多,决策失误就越少;对发展规律把握得越好,造成失误或挫折的几率和风险就越小。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方向、定决策、做规划当中,一定要坚持从市情中把握发展规律,认识资源配置的逻辑。长期以来,XX的干部群众习惯把"边疆、山区、民族"的市情,作为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观上产生小农意识过浓、工业意识过淡、金融意识过简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思想不解放,停留于过去的认识中,新理念从哪里来?新动能从哪里来?新发展从哪里来?所以,在这次市情新内涵大讨论活动中,XX上下进行了一次政治理论的大学习、深入实际的大调研、市情新内涵的大讨论。在深入学习、深度调研、深化认识、深层研讨中,大家不断廓清思想迷雾、思维迷雾、观念迷雾、认识迷雾。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文章、体会文章900多篇,围绕"XX市情怎么看、'十四五'发展怎么办、高质量跨越发展怎么干",提出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市情新内涵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有一条,就是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既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刻舟求剑。"边疆性、民族性、山区性、美丽性"既是XX省情的准确概括,也是XX市情的准确概括。这一准确的省情、市情概括内在贯通着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内在地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认识省情、市情的必修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识XX市情,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摒弃长期以来的"以农为本论""地理决定论""条件制约论",看到XX"边疆性、山区性、民族性、美丽性"中所蕴含的前沿开放优势、人文环境优势、振兴潜力优势、核心竞争优势。

(一)XX的边疆性有突出的前沿开放优势。地理特征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地理决定论和地理虚无主义。前者把位置、空间和界限作为支配自然地理对人类分布与迁移的三组地理因素,而后者则完全否定自然地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虽然地理环境有不可移动性,但其优势是可以转化的、可以塑造的。试想,如果没有经济特区政策,深圳即使不是那个小渔村,但会发展那么快吗?再比如,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这些都不同程度塑造着经济地理。当然,国家之所以从战略层面优先考虑对这些区域的战略支持,关键因素也是出于地理因素方面的考量,但真正改变其经济地理的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同样,XX也因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面临经济地理优势塑造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正是由边疆性这一市情带来的新优势。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时指出:"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XX将从边缘地区和末稍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这次考察XX又再次指出:"XX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周边互联互通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XX区位优势不断释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优势正在逐步增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充满生机、活力迸发、蒸蒸日上的开放高地"。XX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桥头堡中处于前沿位置。与XX其他州市对比,XX既有边疆前沿优势,又有跨境贸易基础、双向通道条件、产业发展实力。中央对XX的开放政策,不仅是全省的重大机遇,更是XX的重大机遇。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XX提出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是对XX开放性、示范性的优势认同和深切厚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看XX,必须认识到今天的XX已经不再是边缘地区和开放末稍,而是开放前沿;今天的边疆,也不再是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开放前沿和发展热土。"十四五"时期,XX上下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前沿理念,坚定不移推进XX辐射中心建设,把XX建设成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支撑XX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XX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二)XX的民族性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的发展稳定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时,特别指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贡献,强调:"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于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他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树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怎样帮助,从根本上就要平衡产业布局。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族问题,是政治制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中殷切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传承好民族团结精神,巩固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格局。"从XX来看,尽管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11%,但却是XX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认识XX的民族性?我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特点。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对人文精神具有间接的影响和潜在的塑造作用。比如,沿海的开放精神、江浙的"四千"精神等等,无不是地理环境潜移默化而成的文化性格。外界普遍认为XX人野心小、"家乡宝",缺乏富于机变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山高路阻、信息封闭的地域标签。XX作为XX的一个板块,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明代的大规模"移民屯垦",使XX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块"飞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淫、移民屯垦的激荡、XX抗战的洗礼,使XX人不仅普遍有诚信敦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偏执激狂的人文特征,更具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基因。另一方面,从文化特点看,XX少数民族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种类丰富、文化多彩。历史上的数次大规模屯垦移民、工程移民、扶贫移民、灾害移民等诸多因素,使得少数民族不断分散、重组,形成了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的融合发展局面。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相辉映,在碰撞交织中形成了中原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质文化,积淀为包容的开放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奋斗基因,孕育出了艾思奇、杨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我们要看到民族性是XX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是XX文化内涵的精彩部分,是XX市情的一大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以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进步示范,为面向西南开放打牢稳定基础。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