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第2/3页)
好八连精神
内容: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拒腐蚀、永不沾的浩然正气,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品格
简介:
好八连精神,是某部八连官兵面对刚解放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复杂社会环境,以自己模范行动实践的一种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定信念,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刻苦磨炼不懈进取的意志品质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追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八连随之进驻上海南京路担负警卫和巡逻任务。上海是一座革命的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但旧上海又是"冒险家的乐园"。当时有人预言:南京路是个大染缸,不出三个月,叫他们"红着进来,黑着出去"。面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刚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出来的八连官兵,牢记毛泽东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自觉发扬战争年代那股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劲头,站稳立场不动摇,"酒绿灯红"不动心,艰苦朴素不变色,以革命军人的凛然正气,顶住了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成为全国全军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一面旗帜,被誉为"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毛泽东赋诗《八连颂》,给予好八连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称好八连是"一贯保持光荣传统的、保证走向共产主义的、集体的标兵"。江泽民同志称赞他们"艰苦奋斗代代传,一尘不染三十年",要求全军"学习好八连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1997年5月4日,胡锦涛同志亲切接见好八连代表。领袖的亲切关怀,深深镌刻在一代代八连官兵的心中,激励他们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拒腐蚀、永不沾的浩然正气,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品格",在全面建设连队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在党和人民的培养关怀下,尽管八连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任务转换了一次又一次,但连队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已从上海走向全军、全国,教育和鼓舞了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和集体,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实践证明,好八连不愧是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楷模,是忠实实践人民军队宗旨的典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兵,是人民军队行列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还处在艰苦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更加需要好八连精神。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军队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把艰苦奋斗作为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作风的重大问题来看待,坚持勤俭建军,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坏风气,经得起诱惑,抗得住干扰,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永葆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
硬骨头精神
内容:
战斗精神过硬、作战本领过硬、作风纪律过硬、班子队伍过硬
简介:
硬骨头精神,是某部六连官兵在长期革命战争和部队建设实践中铸就的,是我军基层连队实现全面过硬的一面旗帜。
六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荣誉的英雄连队,1939年3月以14名红军战士为骨干组建而成,向以当尖刀、打硬仗而闻名全军。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38次,靠着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拼出了"硬骨头"的名气,涌现出刘四虎、尹玉芬等15名全国战斗英雄,西北野战军两次授予该连"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后,六连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硬骨头精神",在参加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和完成战备训练、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项任务中战功卓著,赢得了"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的美誉。1964年1月22日,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4年,在边境自卫还击战中,敢打善打,完成坚守1个阵地和收复2个高地的任务,先后打退敌人排至营规模的9次进攻。1985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1991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为六连题词:"弘扬硬骨头精神,全面建设部队。"并指出,这种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决不低头,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直至夺取胜利。"六连官兵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指示,结合连队实际和新的实践,将硬骨头精神提炼概括为"四个过硬",即"战斗精神过硬、作战本领过硬、作风纪律过硬、班子队伍过硬"。
硬骨头精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既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内容,又有改造主观世界的切实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体现了新时期基层建设所需要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打仗离不开它,和平建设离不开它,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挫折和牺牲。这就更需要我们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起来。全军官兵要像"硬骨头六连"那样,时刻牢记我军的神圣使命,大力培育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锻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努力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素质和本领,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断然出手、不辱使命。
"两不怕"精神
内容: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简介: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我军著名的战斗口号,它反映了我军官兵为了夺取胜利,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首先出自进藏筑路大军,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得到充分显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用生命将其升华为"两不怕"精神。1952年4月,十八军奉命参加修筑川藏公路,面对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他们第一次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1962年10月,某部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广大官兵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奋勇杀敌,取得重大胜利。1963年2月,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毛泽东同志汇报作战情况时说到,战胜敌人,我们的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泽东当即给予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5年7月,某部地爆连五班班长王杰同志在帮助民兵进行埋排雷和爆破训练时,炸药意外爆炸,为掩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临危不惧,扑上炸点,光荣牺牲,年仅23岁。11月6日,总政治部下发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指示,正式向全军提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要求。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社论,号召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精神。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在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从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激励着广大官兵战胜一个个艰难困苦和强大敌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核心,就是"革命加拼命"精神。它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勇于向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进行顽强不屈斗争的精神,是革命军人崇高理想信念的直接体现。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把革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舍己为公,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为伸张正义、捍卫真理而奋斗到底。"两不怕"精神不仅是我军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法宝,而且是我军英雄辈出的重要因素。
"两不怕"精神,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本质反映,是战斗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两不怕"精神,对于坚定官兵的政治信念,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对于锤炼过硬的战斗作风,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全军官兵要自觉锤炼和大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一股铁心跟党走的志气,听党的话,服从党的指挥;始终保持一股争创一流的勇气,奋发图强,争先创优;始终保持一股敢打敢拼的士气,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始终保持一股勇闯新路的锐气,不断进取,开拓前进;始终保持一股不怕牺牲的豪气,平时甘于吃亏,战时勇于献身,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交出合格的答卷。
南沙精神
内容: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作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
简介:
南沙精神,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军某巡防区官兵在收复南沙、建设南沙、保卫南沙实践中形成的,是人民海军爱舰爱岛爱海洋精神的具体体现。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北连中沙、西沙群岛,东邻菲律宾,南至马来西亚、文莱,西接越南,是我国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一组群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质、天然气和石油,扼太平洋和印度洋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周边一些国家在南海主权、南沙海域划界和南沙资源开发等问题上,经常对我提出非法要求,甚至公然侵占我部分岛礁及其海域,严重侵害了我国的海洋权益。1988年2月3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海军组成建站部队开赴南沙群岛,开始了人民海军收复南沙、建设南沙、保卫南沙光荣而又艰巨的历程。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南沙官兵经过占礁、建礁、守礁等斗争实践,逐步培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作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南沙精神。
南沙精神,是一面由几代南沙人编织的鲜艳大旗,也是激励新一代南沙人当好"天涯哨兵"的不竭动力。从1988年至今,已有70多批次官兵到南沙站岗放哨、施工建设,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南沙守礁模范连"、"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我们发扬南沙精神,必须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守疆卫国的神圣责任,为了祖国安宁和人民幸福,甘愿吃苦,乐于奉献,牢牢坚守住祖国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寸海洋、每一片蓝天,让祖国的主权因我而庄严,让祖国的长城因我而坚固,让祖国的山河因我而璀璨。
红其拉甫精神
内容:
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高昂士气,服从大局、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优质高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
简介:
红其拉甫精神,是空军原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官兵扎根高原、艰苦奋斗精神的凝炼和升华,是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帕米尔高原的具体体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戍边卫国、建功军营。
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是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集体,是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1965年,我国政府为开辟通往西亚、非洲、欧洲的"空中丝绸之路",决定在帕米尔高原雪积冰垂的红其拉甫山口建立气象导航站,为出国专机和国际航班提供导航及气象资料保障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命令,5月18日,空军某部17名官兵"一顶帐篷挡风雪,三块石头支起锅",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艰险,按时建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导航站。1995年,导航站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后撤销。30年间,气象导航站一茬茬官兵扎根雪域高原,不畏艰难困苦,忠实履行职责,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先后20多次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嘉勉和慰问,在"生命禁区"谱写出一曲曲胜利凯歌,锻造出以"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高昂士气,服从大局、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优质高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为核心内容的红其拉甫精神。
三十年坚守,三十年奉献,见证的是一代代红其拉甫人拼搏向上的辉煌足迹。红其拉甫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学习红其拉甫精神,就要做到不管环境条件多么艰苦,不管需要做出多大牺牲,都要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甘当军队建设事业这部机器上的"螺丝钉",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三个特别"精神
内容: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简介:
"三个特别"精神,是战斗在青藏线上的广大官兵在修筑青藏公路、建线固线拓线中形成的,是驻高原地区部队艰苦奋斗精神的升华,也是青、藏两省(区)军民扎根高原、奉献建功的强大精神支柱。
1954年5月,为保卫和建设新西藏,开辟进藏通道,青藏兵站部第一代官兵进驻格尔木,拉开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序幕。筑路工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6℃,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一半,紫外线辐射强度高出内地6倍,是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筑路大军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铁山劈两半,冰河变通途"的豪迈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住帐篷,吃干菜,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破冻土,靠铁镐、钢钎等简陋工具征服重重天险,仅用7个月就修成了全长1165公里的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此后,他们又相继架(铺)设了1680公里国防通信线和1080公里输油管线,出色完成了西藏平叛、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急难险重任务。青藏线的建成,使内地进藏时间由3-5个月缩短为半个月,结束了西藏物资运输靠人背畜驮、照明靠羊油点灯、通信靠烽燧传递的历史。青藏线官兵在奋斗拼搏中形成了"三个特别"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现在,军队建设和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部队担负的任务繁重艰巨,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特别"精神。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锤炼不怕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在严格的训练摔打中锻造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过硬作风,在单调的生活磨砺中培育昂扬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了军队建设的加速发展,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甘愿吃大苦、耐大劳,苦中干事业,苦中有作为。要有不计得失、奉献为本的博大胸怀,正确对待个人的实际困难,以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安心基层,忘我工作,负重奉献。要有履行使命、敢打必胜的过硬本领,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特别要结合抢险救灾、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锻炼过硬的军事技能,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好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
勇攀高峰精神
内容: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高峰
简介:
勇攀高峰精神,是以某研究所为代表的广大科技人员,几十年来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过程中创造形成的,是战斗在国防科研战线上的官兵呕心沥血、为国争光情怀的真实写照。
研究所自1951年创建以来,一直从事多种电子技术装备研制工作。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接受了一项国防重点工程的接力式研制任务。当时,研究所驻地在深山沟里,环境艰苦,信息闭塞,技术上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借鉴。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时,又奉命实施远程大搬迁,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所官兵怀着对国防科研事业的赤诚之心,枕戈待旦,顽强拼搏,大胆创新,经过8年艰苦奋战,解决了几百个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所搬迁至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某城市时,所从事的技术在地方十分"热门",参研人员在地方也非常"抢手"。面对军地收入的强烈反差,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广大科研人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献身国防的崇高追求,在研究所这块阵地上锐意攻关、默默奉献,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2年的十几年间,多次取得该工程的重大突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同时,他们还先后为军队、地方研制生产了1万多台(套)电子技术设备。科研人员在攻关中所体现出的"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高峰"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战绩。
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精神源远流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军事科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科研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要想在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军事变革中"高人一筹",就必须大力弘扬勇攀高峰精神,在学信息化、钻信息化、用信息化上取得新的进步。全军官兵尤其是奋战在科研战线上的同志,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加紧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高科技素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追求卓越,争先创优,在为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做出新贡献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最高价值。
抗洪精神
内容: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简介:
抗洪精神,是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与全国人民一道,在抗击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中,所展示出的一种崇高精神。这一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1998年夏秋,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洪涝灾害。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和指示,军委、总部紧急部署,组织指挥部队火速开赴灾区,在南北两大战场与自然灾害打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广州、南京、济南、沈阳、北京军区和空军、海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及四总部直属单位,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2200多架次,车辆1.25万余台,舟艇1170余艘。抗洪部队始终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从将军到士兵,人人奋勇争先,战斗在最艰险的地方,出现在最危险的关头,成为抗击三江洪水,保卫武汉、岳阳、九江、大庆、哈尔滨等重要城市的中坚力量,保护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抗洪军民表现出的崇高精神作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在惊涛骇浪面前,我军经受了严峻考验,也得到了全面锻炼,取得了重大收获。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的军队建设,可以从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吸取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全军同志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为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要保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永远不变,奠定部队战斗力的坚实思想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不断提高部队机动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后勤技术保障能力。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军的方针,培育官兵惊人的意志毅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增强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政军民团结,壮大战胜困难和矛盾的力量,形成一个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争创一流工作成绩,为实现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功立业的热潮。
"两弹一星"精神
内容: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简介:
"两弹一星"精神,是在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一种崇高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
在我们党领导新中国建设发展的伟大历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广大科研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迎难而上,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大力协作,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一曲高亢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浩瀚无垠的宇宙太空。从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进展,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两弹一星"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中国人民的攀登之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之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004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参观中国核事业50周年成就展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严格细致,团结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使之成为广大官兵在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的潮流,贯彻科技强军战略,深化科技练兵,掌握新装备,用好新装备。尤其是战斗在科技战线上的同志,要时刻盯着科技发展的前沿,继续保持当年研制"两弹一星"时的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刻苦钻研,埋头苦干,努力成为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载人航天精神
内容: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简介: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工作者在推进载人航天工程这一宏伟事业中孕育产生的一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一项伟大工程。40多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长远眼光和非凡胆略,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郑重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从1999年11月20日至2002年12月30日,我国成功进行了4次神舟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新世纪新阶段,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飞速发展。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费俊龙、聂海胜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遨游,于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安全返回。这一伟大壮举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3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全面建设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战斗力的转化;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立足现有条件,创新战法训法,革新装备器材,发挥手中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军队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强化质量效益观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军队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系列工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军队建设发展。
抗震救灾精神
下一篇:迎国庆党课讲稿